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114章洛阳与关中

南宫酒宴,刘邦做那些事,表面上是在炫耀自己的驾驭人的能力,暗地却是在区分敌友,震慑潜在的隐患。

接着,刘邦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定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都,都是一件大事。选对了,利国利民。选错了,祸害无穷。

项羽将国都定在彭城,这里成为楚霸王时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刘邦会选择哪里?

定都,这是国家大事,刘邦不会一个人做主,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手底下人讨论。

这些人讨论之后,给出了两个方案:洛阳与关中。

对于定都洛阳的人,支持者最多,呼声也最高。大多数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支持定都洛阳。毕竟,他们的身份,都是来自山东六国。

刘邦个人意思,也是想长期定都洛阳。

然,两个人出现,改变了刘邦想法。

一个是娄敬,另一个是张良。

娄敬是齐国人,他的身份是平民,有个职业:戍卒。

按道理说,这种小人物,是不可能见到大汉王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

他以戍卒身份而得官,最终成为口舌得高官的代表人物。

来看一下,娄敬的传奇经历。

娄敬是齐国人,被通知去陇西戍边,但,他没有动身前往。当他听到汉臣商议定都,他做了一个决定:前去凑热闹,顺便发表个人意见。

娄敬身份低微,想要见到刘邦,是不可能。毕竟,一个是大汉皇帝,高高再上。另一个是戍卒,身份卑微。

娄敬要劝说刘邦,第一件事要面见。

这位戍卒运气不错,有一位朋友,还是大汉将军,能够在刘邦面前说得上话。

这位将军留下了名字:虞将军。

娄敬出生不好,却能够成为虞将军朋友,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娄敬穿着羊皮袄,找到虞将军直接说了一句:我希望你能引荐,让我见到皇帝。

虞将军迟疑少许,问:你见皇帝做什么。

娄敬给出四个字:国家大事。

虞将军愿意替娄敬引荐,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让他穿一件好看的衣服。

毕竟,刘邦是大汉皇帝,穿着太寒酸,影响不太好。

娄敬穷,没有华丽的衣服。虞将军相信娄敬的能力,凭借他的才华,迟早有一天会很出众。所以,虞将军做了这样一件事,拿出新衣服给娄敬穿。

按道理说,娄敬会接受。你没有好看的衣服,别人替你找一件。你见皇帝总要穿一身像样的衣服。

然,娄敬虽穷,但有书生傲骨。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我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

进而表达了一个观点:我是决不会换衣服。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娄敬有个性,讲原则,不会因为穿着破旧而心生自卑。

就这样历史上出现了难以想象的一幕:戍卒娄敬穿着破旧的衣服,出现在大汉皇帝刘邦的面前。

按道理说,你见一个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说,穿丝绸,至少也要穿一身干净的衣服。

娄敬偏不,就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前去见刘邦。

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娄敬这种行为,是见不到刘邦。但,历史总是充满意外。

娄敬不仅见到刘邦,还发表了意见。

不知道刘邦看着身穿破旧衣服的人,站在他面前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娄敬站在富丽堂皇的大殿面见刘邦,当时会有什么心态。

历史结果告诉我们,刘邦不是以衣取人,进而彰显了他的胸襟。毕竟,在秦末汉初穿破旧衣服的男人,不是穷的身份象征,而是有能力的代表。

也可以说,娄敬身穿破旧衣服,成功吸引了刘邦的注意力。

通过野史记载和个人脑补,刘邦和娄敬见面。他们之间的对话,应该是这样。

刘邦礼貌性问候一句:先生远道而来,所谓何事。

娄敬为了表达高度关注大汉国都的问题,以及为了见到刘邦,来不及换衣服的心情,开门见山说:陛下,定都洛阳,不可取。

刘邦心属洛阳,但,还是要听别人意见。于是,就开始了娄敬个人表演。

娄敬问了一句话:陛下将国都定在洛阳是想与周朝争高下。

刘邦没有明确回答,但,透露出一个意思:是有这样打算。

娄敬直接表明立场:不能定都洛阳。

为了证明他的立场正确,娄敬说出两点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

1.取天下手段。

姬姓周天子用了十几代人以德而得天下,刘邦凭借一人之力,暴取天下。毕竟,刘邦祖上,没听说出过有大德之人。

娄敬又分别列举了周兴盛和刘邦夺取天下的方式。(话语太长,就不论述)

2.为什么要定都关中。

首先,关中地势优越,被称为四关之地。东有函谷关,西有萧关,北有大散关,南有武关。

关中又被称为四塞之国,地形险固,易守难攻。即便是关外诸侯要造反,只要守住函谷关,敌人就进不来。

其次,关中地方千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有巴、蜀、汉中作为依托,有强大的基础。

嬴姓秦国,从春秋建国,被中原诸侯认为是养马的后裔,遭到轻视。嬴姓男儿,却因为占据关中,励精图治,进入战国时代,由弱到强,最终一统天下。

第三,刘邦在关中等秦故地,有很强影响力。

亡秦,刘邦第一个打进咸阳,做了很多安民措施,尤其是约法三章,深得秦地百姓信任,都想要他当关中王。

平定三秦,刘邦又做了很多措施,进一步树立了威信。

与项羽争天下,秦地父老,也出了很大的力。

秦地,刘邦有很强的发言权,也有很深的影响力。

简单说,秦地位置好、有群众基础、经济条件也不错,还有巴蜀等地资源相互支持,是定都最好的选择。

娄敬说得很具体,刘邦也认可。但,刘邦没有做出决定。他是大汉皇帝,要全面考虑问题,还要知道下面人是什么想法。

大人物有个优势,在犹豫不决时,能够召集下面的人,反复讨论。刘邦召集群臣开会,会议主题只有一个:洛阳与关中,哪一个更适合成为大汉王朝的国都。

支持关中,就说理由。

支持洛阳,也要发表意见。

刘邦出发点是没错,却忽略了一件事:这些跟随他打天下的人,都是崤山以东人士。

也可以说,这些跟他打天下的人,有故土情结。所以,刘邦得到大多数人意见:定都洛阳。

读书的好处就在于,回答问题的时候,会引经据典,更具有说服力。如果你没学问,没有知识。刘邦问为什么定都洛阳,他们会说,我就喜欢这里。这样的理由,是不会被采纳。

支持定都洛阳的人当中,有很多文化人,还是高级知识文化份子。

当刘邦问他们为什么定都洛阳。

这些人,引经据典,拿出很多依据。

他们说了以下理由:

1.洛阳居天下之中。

2.地理位置不错。

3.周在这里成为天下共主。

他们既要说定都洛阳的好处,又要说定都关中的坏处。尤其是刘邦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国祚。

这句话最具有杀伤力:秦国历经数百年,经营关中。大秦王朝,历经二世而亡。

不仅秦始皇想要自己的千秋基业,流传后世。

刘邦也想。

秦历经数百年经营关中,还是丢了天下。

刘邦能够让大汉王朝,延续百年?

这,不好说。

这些人用又说了一句:周定都洛阳,传承数百年。秦,二世而亡。

进而得到一个结论:秦不如周,关中不如长安。

接着,这些人又打出感情牌。比如说,他们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洛阳位居中原,感情上能够接受。

他们不喜欢关中,更不想进关中。毕竟,哪里不是他们的地盘。

刘邦很难抉择,娄敬说的句句在理。朝臣的意见,他也要慎重考虑。就在刘邦犹豫不决时,他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张良。

刘邦见到张良,将大汉王朝国都定在哪里,先拿出两个方案:关中和洛阳。

随后,刘邦又说了来自群臣的观点:定都洛阳。

并说出定都洛阳的理由: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也足可以依靠。

话说,刘邦感念张良打天下时,给他出谋划策。得天下后,刘邦也不吝啬,封张良为万户侯。

张良懂得急流勇退,拒绝了万户侯。为了不伤颜面,要了一个侯:留侯。

这个地方,是张良和刘邦相遇的地方,有很强的意义。

张良退居二线,不在关心朝政。但,朝局动向,他一清二楚。

分封功臣,张良不发表意见。

攻打临江国,张良保持沉默。

刘邦将他评选为汉初三杰,张良无动于衷。

关于大汉王朝国都定在哪里,他要发表意见。毕竟,这是有关天下是否安定。

简单说,张良不关心个人荣誉,却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利于后代子孙的千秋大事。

面对刘邦的观点,张良做了针对性回答。刘邦说洛阳的优势,他也承认。同时,指出洛阳的劣势。

张良出生五世相韩的贵族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又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他没有直接说反对,而是这样说的:洛阳虽然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过方圆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

跟着,张良又说了两点关中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

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两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

2.交通运输便利。

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

也许,张良说的太含蓄,刘邦没听明白。他又说了八个字: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张良做事,总会留一线,顺水推舟,送别人情,表明主张:娄敬建议是对的。

这句话,不仅肯定娄敬的观点。同时,说明了张良也支持定都关中。

张良的话,让刘邦彻底下定决心。毕竟,刘邦和张良交情深厚,他也相信对方的能力。刘邦每一次听张良的意见,都会走向新的台阶。

所以,刘邦做了一个决定:定都关中。

可以说,大汉王朝定都关中,有三个人很关键。

1.娄敬。

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主张定都关中,还说了为什么?

2.张良。

他支持娄敬,针对定都洛阳优势,发表反对意见。同时,说明了为何定都关中。

3.刘邦。

张良、娄敬进言,是外在原因。

内在原因,是刘邦认识到潜藏的隐患。这也是刘邦与朝臣之间的分歧。毕竟,这些人有军功,有势力,不好掌控。尤其是定都洛阳,会让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现在是好处,未来就是危险。

在娄敬、张良等人发表感言之后,刘邦最终定都关中,从而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两个字:长安。

阅读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