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天朝丝路》
天朝丝路

第79章坐而论道

以工代赈新政赈灾项目,已经在北地郡全面启动,因为深得民意而成绩斐然,着实亮瞎了各县道一班官僚的钛合金狗眼。

牵扯贴息资金的各类民间协会,只在郁郅县试点,虽然从目前来看,进展顺利,喜讯连连,但中间到底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谁也无法保证;再说将来推行这样大规模的革新举措,必然要上报朝廷,交给官家和三公九卿决断,能不能延续下去,谁也无法预料。

压力最大的还是北地郡的一把手王铎王振声。

历朝历代的改革者,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一点史书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后人。

可史书也同样告诉后人,如果改革成功,首倡者就会一步登天位列九卿,会给自身和家族带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毫不客气地说,这年代,提倡改革就是一场玩火自焚的游戏,是有可能会搭上身家性命的豪赌,即便是将来能青史留名,可玩火者早已身死道消,留下虚名有个鸟用!

自从试点工作开始,太守大人就移驾郁郅驿站,为的就是能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听取各方反响,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掌握第一手舆情的同时,王太守开始钻研史料,研究前辈改革者的成败得失。

齐管种、楚吴起、秦商殃……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魏国,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西河之地,任西河郡守。

在楚国时,吴起被任命为令伊,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增强国力,扩展了楚国的疆域。

可惜,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后,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吴起惨遭杀害。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WN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只有管仲改革助齐桓公称霸,力保其安享晚年福延子孙。

一比二,这就是西汉以前三个最著名改革家招致的生死比率,生存率有点低啊!

案牍劳心,研习劳神,字字血泪,细思极恐。

十月的郁郅,迎来了一个极其反常的暖冬,午后暖洋洋的阳光下,街面上不时会碰见光屁股戏耍的顽童。

可坐在豪华车驾里的太守大人心中却冰火两重天,一会儿烈日炎炎,一会儿数九严寒。

德馨先生带着甘延寿在庭院的花坛边赏菊。

老甘家的九月菊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丝毫不见败落的迹象,看到太守王铎进门,老太君热情的说道:“振声,快过来看看老夫侍弄的九月菊,时至今日依旧繁盛却不常见。老管家,取几块垫子铺到石凳上,我们就在花园边谈天赏菊。”

“先生雅兴,如此甚好!”

茶汤果盘桑葚酒,甘延寿依旧要一瓶牛奶作陪。

虽然展现出一副宠辱不惊风轻云淡的样子,但老太君依旧从王铎的眉宇间窥见一丝淡淡的忧虑。

“振声,宦海无涯政事无穷,整日劳心劳力,为百姓谋福利,为君王解忧愁,老夫是过来人,自然知晓其中的艰辛不易。

但有的时候,往往还会被他人误解你心怀不轨另有它图,为此而辨更为身心俱疲。

这时候,你不妨可缓一缓脚步,探寻山水之乐遍尝美味佳酿,于消遣游戏中寻得捷径,说不定会豁然开朗,迷茫消散。”

“先生所言极是,学生已在迷途,也许今日能从贵府找到答案。”

“哈哈,振声高看老夫了,咱们先不谈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老朽近日偶得《寒菊》一首,让延寿读来听听,请振声指点一二。”

“先生,何谈指点二字,学生洗耳恭听就是,哈哈。”

两个老家伙云山雾罩,甘延寿早就耐不住性子了,现在终于轮到自己有事可干,当然要表现一番——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太守王铎击节称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绝妙好诗,字里行间依稀可见高山流水万千气象,先生淡泊名利的高远志向依旧如初,这份坚守学生自愧不如。

学生浮一大白,为先生贺得此佳句。”

老太君抚着胡须猫了一眼甘延寿,小家伙竟然装傻充愣没日顾,这让老头多少有点兴味索然;但又怕引起王铎的误会,只好谦辞几句,依旧不动声色拿捏出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

“振声,至此良辰美景,何不露一手展现阁下昔日蔑视天下的傲世风采。”

“今日心绪纷乱,振声就不献丑了。”

王太守转而望着甘延寿说道:“小家伙,你在算学格物之道造诣非凡,我等早就领教了,想来诗词方面也在先生的教导下功底深厚,今日适逢其会,让我和先生开开眼界呗。”

甘延寿抱着奶瓶,仰起脖颈痛饮了一口,抹抹嘴唇说道:“子曰:有志不在年高。

小子我今年七岁了,曾祖和我渭爷有约,明年学生就要去长安求学历练,想想就让人来劲。为此特赋诗一首《梦长安》,请曾祖和太守大人指教。”

说完话,小家伙蹬蹬蹬跑向书房。

王太守望着德馨先生一头雾水:“先生,孔夫子留下过这样的语录吗?”

老先生一脸无奈:“或许有吧,反正先生也从未见到过,八不离谱是小家伙扯虎皮做大旗。”

“哈哈,这倒有趣!”

很快甘延寿抱着纸墨笔砚回到了石桌,铺开韦伯纸,就要动手。

“哈哈,本太守给咱们北地郡的神童‘赛甘罗’研墨,你只管提笔挥毫就是,免得影响思绪没了灵感。”

“谢谢大人相助。”

但见甘延寿略一沉思,几列颇见功底的隶书跃然纸上——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股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刹那间在庭院弥漫开来,隐约夹杂着万里长空雄鹰翱翔鸟瞰天下的威武霸气、春天第一声炸雷惊天动地复苏万物的振聋发聩、北地铺天盖地沙尘暴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席卷千军!

甘仁和王铎都不由自主的起身,两颗脑袋挤在一起,目光死死盯着桌面上的二十八个大字。

学生望着先生满脸疑问,先生看着学生摇头苦笑。

学生:“先生,能让学生收藏吗?”

先生:“不行,只能销毁,而且你还要保证不能流传出去。”

学生:“为何?”

先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棵幼苗,经不起捧杀的风浪!”

学生:“今日方知,先生背负麒麟前行,百倍艰辛殊为不易。”

先生:“知我者,振声也!”

……

惊喜太多了就不叫惊喜,一个能脱口而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妖孽,即便再写出这样令人血脉喷张后背发麻的诗句,似乎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适度的敲打亦在情理之中。

于是乎,师徒二人轮番登场,忽一阵疾风暴雨,忽一阵润物无声,长枪短炮火力全开,立马喷的有点小张狂的甘延寿竖起了白旗投降认输,方才偃旗息鼓作罢。

宦海沉浮历练多年的两个老狐狸,教训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家伙,还不是牛刀宰鸡小菜一碟!

看着小家伙无言以对悻悻作罢的样子,师徒二人心情大好。

王太守趁机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请先生指点迷津。

老太君的脸色不由慎重起来,沉思良久才侃侃而言:

“我给你们讲一段太史公《史记》之《越王勾践世家》的故事。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

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

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

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

种于是自杀身亡。

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故事。”

王太守若有所思,甘延寿满血复活。

喝一口茶汤润喉,老太君娓娓道来:“历朝历代的改革前行者,无一例外地高居庙堂,官家极为依重位极人臣的三公九卿;

大规模的改革,肯定要涉及到人们利益攸关的土地、赋税、爵位等方面,一旦强力推行,大规模实施取得成功,收益最大者肯定是朝廷和官家。

相反,利益受损最大者的无非是各地世族大家、授爵的皇亲国戚、开国元勋。

官家和朝廷强力时,这些人隐忍不发;一旦朝堂动荡官家势弱,有一点风吹草动,这些人就会翻改革的旧账兴风作浪。

到了顶不住的危急关头,官家和朝廷就会推出一个替罪羊,用最小的代价来平息各方矛盾,维持安宁。

最好的替罪羊就是提倡推行改革的人,伴君如伴虎就是最好的诠释。”

十月初的缕缕清风,早已失去晚秋的一丝暖意,王太守和甘延寿不由感觉后背发凉。

“振声,你大可不必担心北地郡的施政措施会给你带来仕途上的坎坷。

现在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首先,以工代赈充其量不过是‘拿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而已;可你发现没有,这个新政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而且获得了民间绅士百姓前所未有的支持!

仅凭这个亮点,北地郡足以在朝堂独占鳌头;以你的才情智慧,想比凉州刺史早已介入,不用自己开口,别人主动就会给你在朝堂唱赞歌,有人想阻止你进入三公九卿的行列,那就是不开眼与朝廷唱对台戏了,哈哈!”

王太守看向甘延寿的眼光热切而赤诚,完全不像看一个七岁的孩子。

甘延寿手中的奶瓶早已空空如也,小家伙双手捧着小脸蛋,听的津津有味,俨然是一个先生喜爱的好学生。

“振声,你最担心的无外乎郁郅县试点推行的各项惠农措施,这倒有点革新的影子,怕生出什么乱子,从而影响你的仕途。

可你仔细想过没有,郁郅县的推行的新政与历史上的改革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规模太小,不影响朝廷大局,随时可以叫停,是这样吗?”

“对也不对!”

老太君微微一笑:“这只是一个方面,稳而不乱,进退可控,北地郡大局还是把控的不错。

但问题在于,郁郅县的试点改革,并没有触及任何人的利益,反而所有参与者都是受益者,这才是能迅速打开局面,上下欢迎深得民心的好政策。

从官府来说,能借机扩大基层吏员队伍,增强朝廷的统治力,眼见的将来会大规模多渠道增加税费收入,而这些举措的推行,都是地方自己解决经费,并没有给朝廷增加任何负担,官家和朝堂诸公乐都来不及,谁会反对?!

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地方乡绅除了举荐贤良以外,又多了一条能踏入官场的路,都挤破脑袋想往里面钻。为了争取这个机会,不见以工代赈期间,许多乡绅为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都自掏腰包给参加劳役的青壮管午饭?!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最大的受益群体还是自耕农,在官府贴息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用不了几年,很快就能发展起来,这才是朝廷最看重的东西!”

王太守恍然大悟:“先生远见卓识,学生受教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阅读天朝丝路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