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1章楚武王第10节法治楚国

管好一个国家,有人还不够,得有钱。钱哪里来?打仗侵略强抢当然是一个办法,在那个年代,枪杆子里出财富嘛。熊通当然是打仗的高手,我们便不多说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前面讲过的县治改革。占领的地盘,派县长去管,收来的赋税,归国家所有,钱不是越来越多了啊?这个,我们前面讲县治改革时讲过了,此处便不再多说了。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还得有章理事!钱怎么用,事怎么管,都得明确规定下来。

熊通有的是办法。他制定了一些粗略的法律规则。比如,后来在熊通称王以后,搞了一系列关于王制的政策,还有县制的政策等等。这里我们举两项。

比如他制订了出师大败主帅自杀制度。在楚国部队里当主帅还真的是相当有风险的,主帅吃的可是尖刀米饭,什么意思?如果出师不利,遇大败,则主帅必须自裁!

又比如他制订了群将自囚以听刑制度。这也是一个责任追究制度,兵败除了主帅自裁外,其他的副职将帅,都自缚入牢,听候处置。

这两项制度,是典型的战败责任追究制度,以此来把主体责任明确,而且自主帅始,责任层层传导。所以,楚国的军队强悍,首先是将军敢玩命,必须玩命,在战场上从来不喊“弟兄们上啊”,而是将刀一挥:“兄弟们,跟我上”。冷兵器时代,打的就是将军是否身先士卒,部队是否士气高涨。关于这两个制度,我们在后面会讲到具体的案例。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规定,如楚王有过必受刑等规定。这里,我们就简单提一提,如果有兴趣研究楚国法治历史,可以去多找些史料看看。

楚武王当政期间,还留下了和氏璧的传说。据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捧着进献给楚厉王。经玉匠鉴定为石头后,被楚厉王砍掉左脚。楚武王继位后,那个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来进献。玉匠鉴定又是石头,被楚武王砍掉了右脚。

可怜的卞和等到楚文王时,终于进献成功。而和氏璧,后来为中华文化创造了完璧归赵的成语,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并成为秦始皇的开国玉玺,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皇帝专用印章。

从和氏璧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楚国,对于违法的处罚,还是相当严厉的。欺骗国君,对国君不敬,就实施刖刑。

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值得相信的。因为那个卞和拿着玉进献给楚厉王时,年纪应该有个二三十岁吧。楚武王在位是51年,那便有七八十岁了吧。他在先后失去双腿的情况下,居然还能活到楚文王即位时?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够活那么多岁么?

这些制度的实施,使楚国开始法治管理,这种法治虽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但的确使楚国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而让国家内部更加稳定,有利于国富民强。近300年后,秦国才开始商鞅变法,楚武王又让楚国远远领先了秦国!

楚国在楚武王之前,最早实施的是巫神治理,就是靠巫师来判定,由神明来决定,所以,大家经常能够看到荆楚一带的与巫神相关的文艺表演,其实都是历史的痕迹和传承。

后来,又主要以道德礼仪治理,可能学中原吧。那个时代,中原相当于八十年代一般中国人眼里的美国,很强大很令人羡慕,楚国人民当然也想着有朝一日成为象中原诸侯国里的人民那样,知书达礼。连楚王,包括楚武王,一开始也是实施向中原挺进的政策。

到了楚武王熊通时,才开始有了法治。但楚国的法治,说到底没有后来秦国那样干脆彻底,这是一种人治和法治的结合体,这对于周朝这样的奴隶制国家来说,楚国的法治更加贴合奴隶制社会实情。秦朝的法律相比较而言更适合现代社会——严格的法律不外乎人情,人人平等,有罪必法,有功必赏。而楚国的法治相对灵活,是人治与法治的融合。

楚武王熊通的法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优秀治国道路的重大探索,为春秋战国中的各诸侯国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法治经验。

不得不说,楚武王熊通是一位天才的法学家,他开创了楚国法治时代,为中原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最初的法治经验参考!

楚武王的另外一项重要政绩,便是建立郢都。他扩建了免都,建立了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郢都。

经过熊通数十年的励精图治,楚国在江汉流域西部飞速壮大起来。公元前704年熊通正式称王,以此表示彻底摆脱周王朝的统治,建立起由自己当家作主的楚国。这是全体楚人的强烈心声和愿望,更是那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所赋与楚国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楚武王看着自己一手发展壮大的楚国,经济发展,人口繁荣,国家强盛,地位提升,心里的高兴是可想而知的。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由于国家在断壮大,涌入国都的人口骤然增加,目前的都城“免都”因地域狭小,已经无以负重。

国家治理过程中总是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安置而大伤脑筋。该为大楚建立一座符合王国需要的都城了,这是自身国际地位的需要,是威服汉水流域各诸侯国的需要!但他没有下令迁都,免都在他的治理下,有一定的基础,楚武王作出的是扩建“免都”的决定。

这是符合当时的地理条件的。因为楚武王看到,在免都的附近有一片被当时的楚人称之为“疆浧”的区域,这个疆浧曾经是一片沼泽地,后来因河流改道已淤塞为陆地了。而且,这里离免都很近,只要稍加改造,就可成为宜居之地。

就是这里了。楚武王一声令下,全国人民动员了起来,平整土地,营建房屋,新建王宫,设置战备要塞,并按规划将新区与原来的免都联成一片。一座规模空前、气势恢宏的都城建成了,这便是郢都。

郢都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兼有水陆之便,东接云梦,西扼巫巴,北连中原通衢,南临长江天险,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战略地位重要,从此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自楚武王建立郢都起,郢都不但作为楚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实体存在,更是作为一种爱国主义、怀旧情结、团结凝聚的精神象征存在。史料记载,楚国的都城其实是历经多次迁移的,单单楚武王前期,便迁移达4次之多。但自从郢都建成后,直到楚国退出历史舞台,楚国人一直将郢都作为自己的都城。哪怕是因各种原因,楚王不得不迁都,无论是迁到哪里,都叫郢都。

史料记载:楚昭王曾迁于鄀都,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楚惠王曾迁于鄢都,在今湖北省宜城;楚顷襄王曾迁于陈都,在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分别迁于巨阳、寿春,分别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和今安徽省寿县等。但这些地方,在当时的楚国,都叫郢都。

对郢都这个楚武王时代建设的大都城的偏好,反映了楚国人民对于当年楚武王时期楚国的强盛繁荣的缅怀,对于楚国这个国家的热爱,哪怕囯破,但郢都一直在人民的心中,郢都在,就有楚国在,就有楚国的精神在。

所以,后来楚虽被强秦所灭,但有一句话流传下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楚人在反对秦国的暴政中的顽强抵抗运动,而被赋予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的精神,在泱泱历史文化长河中发出夺目的光芒!

后来有人总是争论到底是楚武王将都城迁到了郢都还是楚文王,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楚武王是奠定了郢都的基础,而继任他的楚文王,则是正式完成了郢都的建设?

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