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迷界特工》
迷界特工

第九章

从舜德大道29号州立图书馆出来,张俞宁沿着第三层高架路往翠碧坊公寓方向走。他需要这样的步行,以便观察和思考。图书馆离住处不远,步行也就二十来分钟——大约相当于这里的一个半刻时——他抬起手腕看了看。他戴上了夏寅秋那块表。

下船那天他是搭乘出租车过来的。那种在路上出现频率极高的交通工具车漆鲜艳,有着光滑的流线形外壳,就像儿童玩具“变形机甲战士”的保护罩,但车厢内跟熟悉的轿车没有太大区别,前后排之间有一片透明玻璃隔断。他在取得船票时就记住了夏寅秋家的住址。出租车顺利把他送到翠碧坊公寓楼下,停在第三层入口。下车时他差点闹出笑话——还是关于付费的问题。不过现在他再也不会出现那样的尴尬了。

张俞宁慢慢往前走,一边望着已近在眼前的大楼。那天下车后,他也像这样望着——公寓大厦下半截外墙部分是石材,形成像立着一根根柱子的视觉效果,而全玻璃外墙则包围了建筑的上半部分,整栋楼看起来就像是由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拼接在一起。脚下这条叫舜德大道的主干道在大厦第三层凌空而过——跟这里大多数高楼一样,翠碧坊公寓大厦下面几层都开设有出入口,对应着来自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高架桥跟街道。

这是座具有立体交通设施的城市。

进了大楼,宽敞的大厅里亮着灯光,没有人。张俞宁走进电梯间,伸出手,将手掌放在电梯门右侧电子面板上进行身份识别。记得第一次上楼时,因为不知道夏寅秋家住几层,他还在电梯厢里琢磨了一阵。但还没等他触碰面板上的电子按键,电梯已自动上行,最终在二十五层稳稳停下。随着梯厢门打开。张俞宁举步迈出,发现自己站在一条灯光适度,铺着浅灰色地毯的长过道上。不过,那之后他就不得不以很无赖的方式来寻找夏寅秋的家了。

他的手在划过2509号房门的电子面板时,门开了。

那时,从身后传出了一个男人的声音:“嘿,先生。”一位穿着类似救火员穿的橙色连体制服的男子在过道一头叫他。“噢,原来是夏先生。”对方认出了他。

直到现在,每当听见那位已经很熟悉的小伙叫他“夏先生”时,张俞宁仍感觉迷茫——难道他真长得跟那位叫夏寅秋的摄影记者难以区分?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问题。就算两个人长得非常相像,也不会到连精密电子识别系统都无法分辨的地步。

至于跟那个人到底有何关系,张俞宁还不得而知。

回到2509房门口,张俞宁一改散漫之态,恢复了谨慎和专注。每出去一趟,回来他都会仔细检查,这是职业习惯。他好像有某种预感,会有什么人不期而至。就在开门的一瞬间,他发现自己的预感终于被印证了。他慢慢推门进去。

房间里没人,但他离开时设在门缝上的“消息线”,在软布沙发上故意弄出的褶皱,还有桌上和柜门把手上刻意预留的暗渍,都已受到“侵犯”。如果是真正的夏寅秋回来了,他应该不会在自己家里蹑手蹑脚——那些经过了刻意清理的痕迹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而张俞宁对此很擅长。他还发现,有件东西不见了。

凭着多年训练与实践培养的逻辑思维与洞察力,张俞宁判断来者不是一名小偷。此人目标清晰,出手干净,并且只拿走了一件物品。

那是夏寅秋的一台相机。

沉思半晌,张俞宁认为应该有所行动。

做出决定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动作利索地走到衣柜边,拉开柜门,从里面取出一套夏寅秋的“正装”:一件如同风衣的混纺立领长衫,一条修身长裤,换下了身上那套松松垮垮的运动服。最后,他蹬上一双黑色皮鞋——他早已试过,非常合脚。

他走到落地窗边,隔着玻璃望出去。那辆刚才停在舜德大道上的小车已经离开。

出门前,他再次环顾室内。这是间刷着石灰色墙壁,极度简洁的住所。

一个时辰后,张俞宁回到翠碧坊公寓。

他先进了屋,接着又从屋里出来,还在走道上转了两圈,又下了趟楼。他好像又变得漫不经心起来。不久之后,他在走道上碰到了那位巡楼的管理员。

“夏先生,我看您在过道里转来转去,有什么事吗?”

“你看,根本没一点隐私。”

“不能这么说啊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夏先生。”吕培松一脸笑容,“监控也只能看见公共区域,那是为了业主的安全。除非那条修订法案通过,咱们也许在政府安全机构那里就会变成是透明的。不过也有人说,那样能更好地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减少犯罪。您同不同意,夏先生。”

“上次我就跟你讨论过这个话题,我不认同那个法案。”

“对,夏先生是反对派。”他看了看仍低着头到处看的夏寅秋,“掉了东西?”

“是的,一件小东西。”

“是这个吗?”吕培松捡起地毯上一枚纽扣大小的电池递过去。

“哎呀,瞧我这眼神。”夏寅秋歉意地笑了笑。

他接过电池,伸出另一只一直揣在衣兜里的手,跟吕培松握了握,以示感谢。

“对了,小吕,我的口音听起来还明显吗?”走了两步,张俞宁忽然转头问。

“好多了,夏先生。我也是这次才知道,原来先生老家不是粤州的。”

“我是北方人。”

“难怪呢。”

回到房里,张俞宁马上行动起来。要想搞清楚是什么人不声不响溜进了家门,只有一个办法。他知道在哪里能查看楼道监控录像。他跟那位姓吕的管理员讨论过监控设施的功能及大楼安全问题。那小伙子喜欢跟他交谈。根据他所说的法律规定,管理员可以从中央监控室掌握楼内公区即时动态信息,但无法留存数据,也不能回放录像资料。“这还不都是因为有隐私保护条款。”皮肤白白净净的吕培松一脸神秘地对他说,“您知道吗,别看到处都是监控,到处都是探头,但这些设施实际上用处不大。”

“嗯,我很愿意听你详细讲讲这方面的情况。”张俞宁说。

吕培松左右看了看,给张俞宁讲解了大楼监控设施存在的弊端。他说由于监控设施都是即时摄录,不能保存数据,即便管理员发现问题,也只能当场处理,不能提供所摄录的视频资料作为法律依据。“这种情况下,您说像咱们这些人,谁会冒着事后扯不清的风险,认认真真履行职责。不过是做做样子。若发现问题,能处理就处理,不能处理还不就算了。”

“所有监控设施都存在这个问题吗?”张俞宁当即便问。

“可不嘛。不过公共区域的监控设施肯定跟私宅不一样,他们有数据可查,但即便公区监控信息资料也不储存在本地,而是即时上传到政府管理的数据机房,由政府专门机构负责储存和处理。据说大部分数据都是随存随销,因为留着不仅占用资源,也无多大意义。”

“保留在专门机构的数据也会即时销毁?”

“对,长期存储监控信息是被法律限制的。”

“这的确是个漏洞。”

“可许多人却因为目前良好的治安而反对修改信息管理条例。”

“那么你认为,目前维系治安的力量是什么呢?”

“法律,当然是法律。”小伙子眼睛瞪得大大的,“没人想扯上官司,对不对。”

“对,没有人想。”

那次对话之后,张俞宁就认为有一天他可能会让吕培松帮点什么忙。

据他分析,监控室的录像资料虽然不能存储,但同类电子设备的运行原理相似。它们在持续拍摄和持续上传的过程中,或存在一种必要程序:缓存。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因此设备内部会自带一个小型存储器,以便短期保存视频数据。在他们这里,这种短期保存的数据通常无法被随意读取,操作者甚至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设备具有这样的功能。

张俞宁不仅懂得监控的小秘密,而且很会利用这种程序。

他要做的是进入监控室,找到视频监控设备主机,从中解调出在他离家那段时间,二十五层过道的监控画面。而要进入监控室,需要他那位新朋友的些许“配合”。

张俞宁换了身衣服,戴上一顶帽子,把帽檐压低,先上了二十七楼。

他早已对楼道监控探头的位置和拍摄角度了然于胸,知道该如何避免“暴露”面部。他动作麻利,转眼间又通过消防楼梯下了两层,再大大方方进了电梯。

搭乘电梯到了一楼,通过消防门转入楼梯间,下到地下一层。通道里亮着灯,没人。张俞宁走到挂着“监控室”牌子的门前,在门禁面板上按下掌纹。掌纹是他利用随处可见,极其简单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材料拓印制作的,其模板来自与吕培松不久前的握手。据吕培松说,这里通常只有一人值班,若在显示屏上发现异常,值班人员会离开监控室,前往异常区域查看,现场确认是否需要做进一步处理,然后返回值班岗。

正在值班的吕培松刚刚接到报警,上二十七楼查看去了。

张俞宁一点也不耽搁,马上开始工作。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里的监控系统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几乎都跟自己“家乡”所用的完全一样。他用一部刚出去以夏寅秋的电子钱包添购的通讯器裸机(移动电话)及其数据线,外加一把螺丝刀,就取得了那段视频数据。

这看似复杂的操作张俞宁运用过无数次,驾轻就熟。

他知道吕培松很快就会发现不过又是一场虚惊,马上就会回来,时间一点也不能耽搁。他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快速装上设备外壳,固定好螺丝,然后走到门边,推开门走了出去。

回到家,张俞宁打开通讯器,从已下载到上面的视频资料中,他看到了那人进出2509房的全过程。那人身穿百合百花制服,就像酒店服务生准备进入客房那样,先敲了敲门,然后掏出携带的房卡打开了房门。据他所知,夏寅秋订购了这家的服务。但张俞宁知道,画面中这位朋友在夏寅秋家里其实什么保洁工作也没做。

那人为什么拿走那台相机?张俞宁凝目沉思,认为这也许印证了他当初的一个判断。

他这几天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学习和掌握这地方的社会情况,再有就是尝试着认识和了解那位工作交集主要在《南粤视界》的独立摄影记者。他对那名记者真正产生兴趣的原因其实就来自那部刚刚失窃的相机。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注意到了那部相机。

那天他刚推开门进入室内,就发现这屋子已好多天没住人。

那时,这屋子里有股淡淡的霉菌味,就像许久没透过气的仓库。不管怎么说,既然那位跟他相貌相似的夏寅秋把他引到了这里,张俞宁既来之则安之,总得看看有什么。他认为这屋子里应该藏着点什么线索。找东西,张俞宁可是专业的。通风口隔板,灯罩,厨房烟机……他一一打开被认为可能藏有监控设施的地方,但并无发现。他又检查了床垫、抽屉和沙发,还是没找到他猜测会有的东西。最后,他在客厅一角紧靠落地玻璃窗的书桌后面那排书架上找到一部相机。那部相机放在码得整整齐齐的书背后,应该是被刻意藏在那里的。

在检查屋子的过程中,他还在卧室抽屉里找到一只棕色皮夹,里面有几枚卡片。其中一张上印有“摄影公会”几个字和会员编号,以及持卡人名字:夏寅秋。挨着皮夹放着有一块古铜色金属外框,棕色真皮表带的腕表,表盘上有十二个刻度,没有指针,却有两根弧形弯钩,仿佛两把秋千荡来荡去。那块表的金属后盖上刻有两行小字,上面一行是“业界翘楚”,下面刻着“国家摄影公会粤州分会赠”。张俞宁把它拿了出来。然后他又找了些夏寅秋的衣服,分别试了试,全都如同给他量身定制的一样,大小长短无不合身。

检查完房屋情况后,张俞宁先研究了那块表的工作原理。他需要掌握时间。表盘上的“秋千”每摆动一次耗时大约一秒,而随着两把“秋千”不断摆动,弧勾所指角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那相当于两根旋转的指针。搞清楚了时间,他再拿起那台相机进行研究。

考虑到夏寅秋摄影记者的身份,他试着打开了它。

相机里存储着大约五十张照片,没有风景,没有人物,全是建筑和建筑内的设施。照片上的那栋建筑外墙上有“巨石会社”四个大字。张俞宁记得在哪里见过那四个字。想了想,他记得那是在一栋大楼广告屏上——巨石会社懂你所需。

照片拍得最多的是一些密集的金属“货柜”。那些如同藏书馆书架,高达五米的柜子排列成行,有包裹严密的缆线将彼此相连,类似于大型信息中心的电子机房。

张俞宁当时就意识到,那位夏寅秋似乎特别专注于观察那些大柜子,五十几张照片,全是对那东西及其所处环境的“描述”。照片显示,那些柜子被安置于那栋外表并不醒目的陈旧建筑之内,且是在一个相对隐秘,类似地下的位置。张俞宁对此很有经验,他能体会到在拍摄这种形式的照片时,那位手持相机的人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他在取证。

(本章完)

.

阅读迷界特工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