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词之国》
词之国

第26章临行愁见理征衣

从陈亚药囊中的白芷离开,弄玉来到了宋仁宗朝堂上。这里是词臣集中的地方,她想看看,这回跟着谁历劫。

此时是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这一年,朝廷需要向契丹派出使臣,派谁去呢?宋仁宗很快想到了刚刚起复知制诰,为景灵宫判官、判集贤院的夏竦。知制诰就是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对于朝政大事肯定相当熟悉,派他去最合适。

北宋和契丹二十年前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多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事,是兄弟之邦而非敌国。出使契丹,不仅代表着皇帝的信任,同样也将是一段“镀金”经历。可以说,夏竦是交了好运。

然而,当夏竦得知这个消息时,立即奋笔疾书写了一份辞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声泪俱下地念出了这份上表,表示拒绝出使契丹,让满朝震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只是出趟差镀个金,夏竦怎么就敢拒绝呢?其实,夏竦的理由也很充分,当他说出一句话时,朝堂之上从皇帝到大臣,就已经一边倒地为他站台。这句话是如此说的:

“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

原来,夏竦的父亲夏承皓恰恰是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夕与契丹军队交战中殉国的。

尽管宋辽结盟,约为兄弟之邦,但在夏竦个人的眼中,他与辽国,与契丹人有着化解不开的杀父之仇。对于他而言,不可能越过国家展开对辽国的报复,但他有着充分的理由憎恶契丹人,甚至连他们的音乐都听不下去。

当时,朝堂上下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夏竦的高明之处。中国古代讲究忠孝两全,夏竦顾全大局,是对皇帝的忠心,他不忘父仇,拒绝出使,这是尽到了做人子的孝道。大凡忠孝之人,就是朝廷的楷模,夏竦无疑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其实,夏竦此时的态度,绝对是出于父子人伦的天性,并不是作秀,更不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夏竦因此事赢得赞誉,更因为这份上表写得十分精彩,被认为是当时四六骈文对偶的精绝之作。就连他后来的政敌欧阳修,在文坛的名望更高,对此也夸赞不已。只可惜夏竦的文章散轶太多,包括了这份上表,只留下那一句点睛之笔。

不过,就这一句,也足以让天下人敬佩,也足以让他赢得美名。

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名臣,曾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要职,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其主要功绩是“历职地方,颇著政绩;措置西北,防卫西夏”,也就是说,他做地方官时,政绩卓越,他防卫边疆时,战功赫赫。

与此同时,夏竦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情真意切,不假雕饰,堪称早期宋词中的上品,被收录在《全宋词》之中。

夏竦自幼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4岁开始读书,在少年时期就以文采出众而远近闻名。夏竦少年时就很有才华,超迈不群,出类拔萃,写诗作赋,非常敏捷。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家中长辈为了让十一岁的夏竦进一步深造,领着夏竦拜了进士姚铉为老师。

有一天,姚铉给夏竦出了一道写作练习,题目为“水”、体裁为“赋”,限定字数为一万,夏竦想了一阵,于是提笔开始写起了“水赋”,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把“水赋”写出来了,高高兴兴地把习作交给老师姚铉。

姚铉将夏竦的习作扫视了一眼,估算出字数仅有三千,顿时脸上露出了怒色,把习作往夏竦手中一塞说:“不用看了!你为什么不围绕水的前后左右更广的范围去写呢?”

夏竦于是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次恭恭敬敬地把扩写后的“水赋”交给老师姚铉。姚铉一看,字数达到了六千,高兴地说道:“可教矣”。

夏竦资性明敏,又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

十二岁时,夏竦作《放宫人赋》,援笔立成:“降凤诏于丹陛,出蛾眉于六宫。夜雨未回,俨鬓云于帘户;秋风渐晓,失钗燕于房栊”;“莫不喜极如梦,心摇若惊。踟蹰而玉趾无力,眄睞而横波渐倾。”谁能想到,十二岁的孩子能写出这等文字!

宋真宗咸平四年,夏承皓监通州(今江苏南通市)狼山盐场,夏竦17岁,随父到通州狼山。在渡口题诗《渡口》:“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残云右倚维扬树,远水南回建邺船。山引乱猿啼古寺,电驱甘雨过闲田。季鹰死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值钱。”后世书家王辟之看到这首诗说:“以后之题诗没有超过他的。”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就是夏竦十九岁那一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亲夏承皓率领宋兵抄近从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与契丹军队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领宋兵向契丹军队发起攻击。在战斗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伤,卒于战场。

宋真宗抚恤夏承皓家属,不仅为夏竦赐婚,还赏他一个名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

宋朝历来重文轻武,做个不受重视的武官,夏竦自是不会甘心。所幸,他文采出众,在宋朝那个社会繁荣、“以文为天”的朝代,他还是有出路的。

经过一番筹谋,一天,夏竦拿着创作的诗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

左等右等,终于看见宰相李沆一队人马退朝往回走,于是拦住宰相李沆的马头,躬身拜下,将诗集恭恭敬敬地献给李沆。

李沆读到诗中的“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很赞赏,继续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诗句。

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将夏竦的诗集呈给宋真宗看,并说:

“官家,夏竦父殉国,家贫难继,请给他换个文职吧。”

“李卿家仁厚,言之有理!那你看,哪里有空缺?”宋真宗问李沆。

“是,官家!我下堂就去吏部,看看哪里有相应的空缺。”

不久吏部任命下来,夏竦被改任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

第二年,夏竦年仅20岁出头,参加制科考试,在开封崇政殿应贤良方正科殿试。殿试只考策问,皇帝亲自主持。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按预先安排的座位,坐在崇政殿的东西廊下,然后颁发策题。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

夏竦为自己在参加殿试时能近距离地见到皇帝感到无比荣幸。埋头答卷时,偶然瞥见砚台里的水还闪动着考场彩旗的影子。然后,他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刚到正午,夏竦就交了卷。殿门时,正好遇到时任翰林待读学士的杨徽之。杨徽之见这位考生年轻英俊,一问是夏竦,早知他诗文小有名气,于是就说:“老夫其他则不知,唯喜吟咏。愿祈夏贤良诗一篇,也我预测一下你他日将有何作为!”并掏出吴绫手巾摊展在夏竦面前。

夏竦乘兴题诗一首:“帘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动龙蛇。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杨徽之一看,点头称赞:“真宰相器也!”

殿试之后说说吉祥话,既不伤大雅,也鼓励后学。

夏竦此次制科考试高中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县)。

在天台任上,夏竦写下了不少诗作。

他参谒国清寺,写下《国清寺》:“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叶從金地下,云向玉京飞。欲问西来意,谁传智者衣。”

在天台山,他赋诗《石梁》:“断涧横幽石,苍苔古木阴。欹危接山腹,迢递过云心。峭壁峙千仞,飞流下万寻。秦人若驱策,蓬岛路非深。”

大中祥符年间,夏竦任玉清昭应宫判官,丁谓任玉清昭应宫使,是夏竦的上司。一天,丁谓在斋厅宴请官僚,有杂技表演助兴,丁谓对夏竦说:以前没有咏杂技的诗,你可以做一篇。夏即席吟诗道:“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旁人冷眼看。”丁谓一听,知道夏竦是在讽刺他,气得脸都白了。

后来,丁谓担任参知政事,“请大治城西炮场,酾金水,作后土祠”;“三司使”林特提出在上林苑中修建复道,用来连接玉清昭应宫;“发远使”李溥提出将海上巨石搬运到会灵观池中建三神山。

当时朝廷群臣都迎合宋真宗讲求符瑞、神仙,没有人提出异议,只有时任户部员外郎的夏竦上疏反对,认为这些工程过于阔远,并不是秉承天意,从而阻止了这项耗费巨资的工程上马。

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国主元昊领兵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同年四月,仁宗诏夏竦为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等使,判永兴军,韩琦、范仲淹为副使。

夏竦作为一方主帅,历经战乱,亲眼见到了太多的亲人离别和恋人分手,深感寻常百姓的离愁别绪,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词神弄玉看了这首词,不禁为其真诚而又不俗的文笔所打动,当即决定跟随夏竦历劫。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