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词之国》
词之国

第48章梧桐叶上萧萧雨

大中祥符年以后,宋真宗一再热衷制造“祥瑞”粉饰太平,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听任王钦若、丁谓等“五鬼”参与朝政。

宋真宗晚年更是神魂颠倒,甚至满口胡话,进入了迷狂状态,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节,宋真宗下诏册立八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天禧四年(1020年),晏殊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因他学识渊博,办事干练,宋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晏殊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宋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赵恒于东京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

宋真宗去世时,太子赵祯只有十三岁,宋真宗担心他控制不住局面,于是遗旨“军政大事由皇太后刘娥决断”。

不过,以当时真宗的身体状态,以及他曾想让“太子监国”并“废章献(太后)”的记录来看,遗旨可能并不是出自他本意。

不过,虽然遗旨上说刘娥可决断军国大事,但并不代表她就可以和仁宗并立,所以在最初之时,她还是只能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是,一个意外的出现,给了她“抛头露面”的机会。制造“意外”的人叫丁谓,丁谓这个人有两大特长,第一是文采飞扬,当时的人称他文章比肩韩愈、柳宗元,诗词不弱诗圣杜甫。

而丁谓的第二大特长是溜须拍马,据记载,丁谓曾是寇准的下属,寇准很看不惯丁谓阿谀奉承的工作作风,于是在一次丁奉为他擦拭胡须时,就拿话点他,说“朝廷大臣以为国奉公为原则,给长官擦拭胡须这种事,是你该做的吗?”

这也是“溜须”一词的来历。

当时丁谓自然羞愧不已,但是他这种做官的“坏习惯”却一直没改。

因为他善于逢迎真宗,并对刘娥唯命是从,所以官运亨通,等到仁宗继位时,他已经位列三公,权势熏天。

当一个人在比他强的人面前头低得越低,面对不如自己的人时必定头会扬得更高。

已经位列三公的丁谓,并没有满足于自己三公的身份,而是开始意图架空刘娥。

晏殊发现苗头不对,就开始苦思冥想,一番思索挣扎之后,他上书太后,希望刘娥可以“垂帘听政”。他认为,只有这样暂时提高刘娥的地位,才能压制野心勃勃的丁谓。

“垂帘听政”,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皇帝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亲辅政。

太后临朝的制度,始于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汉殇帝出生不过百日就继汉和帝为帝,皇后邓氏以皇太后临朝。

南北朝时期,北魏冯太后也曾经临朝称制。唐朝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甚至废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

但垂帘听政的制度却要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此前的太后临朝不需垂帘。根据唐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晏殊当时劝谏刘娥垂帘听政,并不是趋炎附势,而是为了大宋的长远着想。因为如果丁谓不被压制,那么大宋可能就会变天改姓,而让刘娥垂帘听政,年幼的宋仁宗只不过会暂时受点委屈,因为刘娥无子,也没有什么外戚可扶植,大宋早晚还是会回到赵家手中。

后面的历史证明,晏殊当时这么做,是极具智慧的。

晏殊果断支持刘太后“垂帘听政”,从而阻止了丁谓和曹利用的野心,使突遭国丧的宋朝,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最初的政治暗礁。

对于晏殊的鼎力相助,刘太后自然不忘嘉奖。事后,晏殊得以升任右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刘太后认为他是宋仁宗在东宫时的旧臣,便额外加恩,授官给事中、景灵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铨。

此时的晏殊前程似锦,他多么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乐秋天。晚荷花缀露珠圆。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捧觥船。一声声,齐唱太平年。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惜清欢。又何妨、沉醉玉尊前。”——《拂霓裳·乐秋天》

后来,晏殊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并在崇政殿为宋仁宗讲授《易》,进升为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

天圣三年(1025年),晏殊被擢升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再迁枢密副使,位列大宋宰相之一,并自礼部侍郎转授刑部侍郎。

此时的枢密院和中书号称“二府”,是大宋帝国的决策机构,古往今来能够在三十多岁当上宰相的人很少,而晏殊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晏殊很快就得罪了刘太后。起因是张耆升任枢密使一事。

张耆对刘娥有很大的恩情,当年刘娥是张耆买来送给宋真宗的,此后宋真宗和刘娥的事情被宋真宗乳母告发给宋太宗,宋真宗被迫被刘娥送出府外,又是张耆修了一个院子让刘娥居住,也供给宋真宗和刘娥幽会。所以,刘娥对于张耆比较感恩和信赖,于是就想让张耆担任枢密使。

张耆是武人出生,于是刘娥的任命遭到反对,站出来打头阵的人就是晏殊。

天圣三年十二月,晏殊上疏谏说:“张耆可以赐予荣华富贵,但是不能授予大权。”晏殊忤逆太后旨意,两人本来亲密无间的关系产生了龃龉。

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巡幸玉清宫,迎接皇帝的晏殊,因随从人员迟到,非常生气,用笏板砸掉了侍从的牙齿。

这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说,按照《宋刑统》就是犯罪,往小了说,就是一个小过失。但是刘太后为了打击晏殊,借此将他贬到了宣州。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