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词之国》
词之国

第82章1肚皮不合时宜

苏遁死后,苏轼决意不去汝州,他向神宗上表,要求在常州居住。这一要求,与他的常州情结密不可分,更与朝云不无关系。州在太湖周围,那里的山水和风土民情,应最称朝云心意。

十七年后,东坡先生也在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他与小儿子苏遁的忌日,竟是同一天!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在东坡政途黯淡失意时与之患难共携、相濡以沫的王朝云,此时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官场应酬与居家主事,自然处处以王闰之为主。

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

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

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

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苏轼对自己“不合时宜”是认可的。

熙宁二年,宋神宗面对建国已历百年,却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痛下决心,任用王安石开始实施改革变法。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改变和影响着整个王朝。王安石进行的改革变法,涉及到北宋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方方面面,它极大地提高了宋王朝实力和军队的实力,改善了国家财政,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然而,面对这样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苏轼强烈反对,他不忍百姓因变法过激而遭受苦难,屡次上书陈述变法的种种弊端。

上书无果后,悲愤的苏轼常在诗中对百姓惨状加以描写,表达对新政的不满。苏轼对于变法是坚持一种政治上的理念,就是他自己的理念。

苏轼认为,治国之道从根本上来讲不能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应该用儒家的仁爱精神。苏轼认为你王安石搞的变法,不是“以人为本”,是从老百姓身上抓钱,这从根本方向上是错的。改革不能急功近利,要从长计议,不能用休克疗法,不能一蹴而就。王安石希望通过几个短平快立马解决问题,苏轼认为这样不妥,应该循序渐进。

更重要的是,苏轼认为国家的体制和制度不能说变就变,要维持它的稳定性。

苏轼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到最后的结果是:富国强兵,但百姓穷了。

苏轼大胆地直言跟王安石争,他争的是根本原则。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触及问题最核心的矛盾。

这点司马光看的非常清楚,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领袖,司马光都觉得自己不如苏轼。

司马光在给神宗写了一封信说:“论先见之明,我不如吕诲;论说公正,我不如程颐;论敢说话,我是真不如苏轼,苏轼太敢说话了。司马光说苏轼只不过是个小官,但是他对您不怕,更不怕王安石的虎狼之怒,他从来都不怕丢官,我跟他们比差远了。”

当时苏轼虽然年轻,官职做得不大,他的仕途的阅历还没有那么丰富,但是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的素养和素质,这是他在中央做官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说苏轼满腹文章当然也对,但苏轼之为苏轼,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

朝云深知,经历生死沉静的人生变故之后,苏轼对于高官荣宠已视之淡然,在苏轼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背后,隐藏着他对人生祸福相倚的忧惧,对物质富有的厌弃和精神生活之空虚的种种感触。

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王安石被保守派赶下政治舞台,变法运动也宣告正视失败。

这时候的苏东坡因为从前跟保守派站在同一战壕,也自然被重新提拔。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苏东坡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苏东坡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司马光出任宰相,第一件事就是主张废除王安石变法时确立的“免役法”,恢复从前的“差役法”。此时,司马光指望苏东坡助力呐喊一番。

司马光与东坡除了政治盟友这层关系,还有更亲密的一层关系:司马光是识拔东坡的伯乐。苏东坡对司马光也一直非常尊敬,终生与司马光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尤其是在旧党失势之时,两人互通声气,以节义互相勉励。

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初二,众大臣在朝中商议役法。

时任中书舍人的苏东坡,表现让很多人意外,他竟然反对司马光的主张。

他认为,免役法利弊参半,而且已经实施多年,只要革除其弊端即可,不一定要彻底废弃。

苏东坡对司马光的态度当然很尊重,有规劝的意思。但司马光听不进去,与苏东坡当朝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司马光很生气,觉得苏东坡这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得太突然。苏东坡也很生气,觉得司马光过于固执。

但司马光是个长辈,苏东坡不好意思当面发脾气,散朝后气呼呼地回到家中,直呼司马光为“司马牛”,意思是司马光倔强得跟牛一样,使劲拉也拉不回来。

通过又一“不合时宜”事件,词神弄玉看到了一个真性情、光明磊落的君子风范。

东坡反对新法,完全是出于公心,这一点司马光也很清楚。所以,政治上的不同观点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后来他们之间的私谊。

司马光好茗饮。一日,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上各自收藏的上好茶叶、精美茶具、甘泉良水赴约。先看茶样,再嗅茶香,后评茶味。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但因苏东坡自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于是占了上风。

司马光内心略有不服,当时茶汤尚白,他乘机出题玩笑苏轼:“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

苏东坡不慌不忙,高睨而答:“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司马光不解,问其原因,苏东坡从容而道:“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

话毕,众人皆服。这便是广传于文坛和茶界的“墨茶之辩”。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