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三国:投曹,荀彧劝我当二五仔》
三国:投曹,荀彧劝我当二五仔

第32章 曹操震惊,他们怎么过河的

五月初五。

曹操军水陆并进,从仓亭渡渡过大河,走六十里陆路,然后自济水南下,三天后的傍晚到了须昌,在城外驻营。

刘楚来到三国以后便知道了两个对于他来说的冷知识。

第一条,即使背靠城池的情况下,也是不能直接把军队的主力开进城里的

必须在城外安营扎寨,以保证守方对有利地形的控制,防止被攻方围城。

因为如果真的到了被围城的地步,攻方真正来到坚城之下时,守方的战略劣势就完全形成了。

攻方完全把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可以随意决定是围城等你粮尽,还是决水灌城,或是直接强攻。

这时候,比拼的就是双方的士气和战士的性命了。

而在城外凿堑坚壁,安营扎寨,可以占据主动权,依靠城墙的上帝视角,找到敌军薄弱点,伺机出战,打防守反击。

即使这个城门营寨再小,只要它遮蔽着进攻者的视野,让进攻者无法洞悉这座城门的进出情况,那对进攻者来说就是个巨大的威胁。

不然的话,城池才几个门,几万人马要多久才能全部从城里出来?又要多久才能摆好阵势?

别人都傻站着等你全部列好阵了才打你吗?

而且都围城了,你的军队连摆好阵势的空间都已经没有了。

宋朝有句军事名言:墙贵低、门贵多、若无反击,势难坚守。

三国城防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宋明时期完备,城门只有东南西北四个门。

而到了宋明时期,大家就都知道了,城门越多越好。

城门越多,敌人想围城就要摊薄军力,被围城时打防守反击就越容易。

比如南京那样多达十三座城门的巨城,不但城门多,而且城墙的周长又非常长,要想彻底包围城市,断绝内外交通,就会把兵力摊得非常分散。

处处留兵就会导致处处薄弱,城内可以居高临下把城外的部署看得一清二楚,任何薄弱环节都可能遭到城内守军的集中打击。

第二条,不管你军队有多牛,行军有水路不走就是大傻叉,行军不找水路走,也是大傻叉。

这之所以对于刘楚这个穿越者来说是个冷知识,是因为他忽略了一个问题——

运粮食的人和牲畜往返都是要吃饭的,运送的粮食不只是供军队食用,还要供运粮的人马往返食用。

荀彧两月前便已经跟刘楚说过,

百里运粮一万石,前线能收到七千石。

二百里运粮一万石,前线能收到四千石。

五百里运粮一万石,前线能收到一千石

千里运粮一万石,用荀彧的话来说,就是“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一钟是6.4石,意思是一万石,前线只能收到五十石。

途中损耗率高达99.5%,而所谓千里,其实也才500公里而已。

刘楚这才明白了为什么都说,打仗就是在打国力。

也明白了为什么汉武帝北伐匈奴会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还有诸葛亮北伐为什么总是粮草不足。

而水路运输就太划算了。

不论是顺流逆流,同样的距离,不但运输速度能达到陆路的3至7倍,消耗更是只有陆路运输的1/5甚至1/10。

也就是说,千里运一万石粮食,陆路运输能运到五十石,水路运输能运到八九千石,效率是陆运的百倍有余。

所以黄巾军也一样,他们此次自青州寇略兖州的路线也是水陆并进。

先是自北海入沂水,至开阳被陶谦阻击不能南下,西入武水。

而后自鲁国卞县入泗水,南下寇略任城。

后自任城南,入荷水西进经山阳郡,最后至定陶杀刘岱,再次被阻击。

在定陶受阻后,青州黄巾西进不能,便自济水北上转进入东平,现在已经到了巨野泽东。

倒不是他们不想继续向西寇略东郡,只是他们并没有能够载人渡过济水的船,济水又宽又深,四五里宽的河面比比皆是。

去年他们之所以能渡过大河北上,给公孙瓒送威望和辎重钱粮无数,也只是因为大河结冰了。

现在他们只有用来运粮的小舟,或者说竹筏、木筏更贴切一些。

如果敢用这小舟来运人,容易翻船不说,百万人没有一两个月是运不完的。

显然他们中还是有人知道“击敌半渡”的道理,不敢如此渡过济水。

寿张曹操大帐内,众将齐聚。

当然,没有张邈和陈宫,也没有其他郡县的太守和州吏,除了鲍信。

陈留是天下粮仓,张邈到兖州迎曹操,顺便带来了两万石粮草。

所以他很自然地以坐镇陈留为由,开开心心地带着四百匹战马驽马,在仓亭渡逆流南下回陈留了。

陈宫则领东郡太守,被曹操安排驻守濮阳。

这是他对陈宫的承诺。

濮阳本来就是东郡的郡治,东武阳只是曹操的临时驻所。

其他人也各怀鬼胎,并没有派人跟曹操一起作战,都和张邈一样,说会为曹操提供粮草,让他放心和黄巾贼作战。

曹操对此也无可奈何,这就是他入主兖州的代价。

“我们抢先占据了须昌,便是扼住黄巾贼北上济北的咽喉。”

曹操在刘楚献出的地图上指点江山,众人时不时点头赞同。

“贼众百万,仅凭寇略兖州三郡所得粮草,绝对不足以支撑至秋收,他们必定想继续北上济北国,”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等他们前军渡过汶水,进入寿张、无盐后,击敌半渡。”

“如此,他们不得北上,便只能东归,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楚听着曹操的分析心中有些疑惑。

曹操的话听起来没什么破绽。

兖州联军彻底扼住了黄巾军北上的水路。

只要以汶水为界,便能将黄巾贼大部一直困在汶水以南。

他们只要敢北渡,半渡而击就成为了可能。

他们若是不北渡,便只有一路向东,回青州一途了。

可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才导致曹操初战大败,鲍信战死的呢?

而且黄巾军按记载来说,并没有东归,而是一直和曹操死扛到了冬天,又是为什么呢?

“报!”一个翎羽哨骑直接冲入了议事大帐,浑身湿透,身上还有几处箭伤。

“寿张东发现大量黄巾贼骑兵,我部百人全部战死,仅我一人生还!”哨骑伏地叩首,声音悲怆。

“什么?!”

在座众人无不侧目,

“你们到了哪里?又在哪里发现了黄巾贼?”曹操同样大惊失色。

如果黄巾贼已经渡过了汶水,那么他之前分析的就都要被推翻了。

“我们直接勒马涉水渡过汶水,在汶水南十里处遇到了黄巾贼的骑兵,看上去有……有一千余骑。”

刘楚听到黄巾军居然能有这么多骑兵,心中暗暗腹诽。

难道这都是刘岱那坑货给送出去的?

“你是说汶水可以直接涉水而过?!”曹操不由悚然。

“是,汶水处处可见河床,水浅处,没不过三尺。”

哨骑的话如同当头一棒打在了曹操头上。

————————————————————————————————————-

PS:小作者在找粮草消耗的实际例子时,恰巧看到了一个关于长城的问题,一并写给读者君们看看,不喜轻喷,跪谢!

绝大多数的长城只是一堵低矮的墙,并不能防人爬,那为什么还要建造呢?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游牧名族的马是爬不上长城的。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便是本章讲到的问题,千里运粮损耗太过严重。

而长城修筑后便可以大量减少边防军,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国力消耗。

明成化年间,鞑靼不断袭扰河套,民不聊生,明宪宗朱见深派八万人马驻守延绥,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147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给朱见深拿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在该地区修建1770里的长城。

他在给朱见深的折子里,算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征讨鞑靼的兵马目前已有8万,驻扎在延绥,每年米豆需要94万两银,草料需要60万两银。

若每人运米六斗,草四束,应该用407万人,运费大约要825万两银子,每年总共是979万两。

(延安、绥德一路有黄河、奢延水,河运为主,陆路大概只有三百里,损耗仍高达85%)

修建长城需要多少钱呢?

就地取材,使五万边防军负责筑造,每里造价690两,1770里*690两=122.13万两。

第一个方案是每年979万两,

第二个方案不到123万两,而且一劳永逸。

朱见深立刻同意了余子俊的方案。

不到三个月,1700余里长城便竣工。

长城修筑完毕后,“寇钞渐少,军民得安耕牧焉”。

一些外匪觉得他们比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们都聪明,肆意毁谤我天朝建长城浪费民力,还说这是偏安一隅,没有进取之心的表现。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喜迎国庆7天长假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阅读三国:投曹,荀彧劝我当二五仔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