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十朝代》
十朝代

第四十八章纵横家~鬼谷子——王诩

据传说,鬼谷子能扬名天下下主要的原因是“天书”!相传鬼谷子的师傅死后留下了一卷无字天书的竹简,鬼谷子打开竹简后发现空无一字,他心中迷惑不已。半夜辗转反侧,心中一直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竹简,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索性爬将起来,点着火把借着火光一看,竟然发现竹简上闪现出道道金光,一行行文字闪闪发光。自从鬼谷子得到天书后才名声鹊起,才有了兵法、卜算等造诣。当然“天书”一说难免过于神乎其神了,可信度并不太高。

鬼谷子原名王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人。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兵家、同时还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他讲究持身养性,精于揣摩人性,辨析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鬼谷之名据说是因为王诩常年隐居在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www.xinminlan.cn 老幺小说网

鬼谷子著作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关令尹喜内传》等,其中《鬼谷子》更气被不少人奉为读懂人心人性的经典!对于鬼谷子的主要成就大概有四种,第一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第二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排兵布阵,鬼神莫测;第三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第四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但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鬼谷子》并不值得广泛的去倡导,虽然很多话说得有道理,但其实并不适用,例如能成大事者必要掌握别心理活动规律,识透人心;顺天下大事,顺者成,逆者亡;得其情,乃制其术!话没错,社会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人,但如果人人都懂得顺势而为和擅长玩弄人心,细思极恐!

鬼谷子广授门徒之外,还倾力著述,他留给后人的著作颇丰,有《鬼谷子》《关令伊喜内传》《本经阴符七术》等等。其中《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作“智慧禁果,旷世奇书”,是乱世之治学,治世之哲学,是谋略学巨著,成功学宝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知。在今天这个时代的政冶,商业,外交以及经营,管理,公关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美国的基辛格,德国的史宾格勒,日本的大桥武夫等世界著名人物都曾研读过《鬼谷子》一书,给予鬼谷子先生崇高的赞誉。

这个收养鬼谷子的老人,现如今已无从考究是何等高人,但是据司马迁的史料记载,这位老人住在云阳的一个山洞中,现如今人们称这个山洞为祖师洞。这位老人不仅当起了鬼谷子的爹妈,而且还用心地将自己毕生的所学和自己满腹经纶都交授予鬼谷子。鬼谷子也不负老人的重望。12岁时就能讲文学知识倒背如流,天资聪明又好学的鬼谷子,鬼谷子的启蒙教育离不开老人的细心教导,更离不开鬼谷子自身的坚持和努力。

饱览群书的鬼谷子,深得老师的真传。在老人的教导下,鬼谷子也渐渐长大了。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里,鬼谷子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心怀宽广,希望为自己和天下造就一番伟业。

在鬼谷子十五六岁的时候,便满怀着一腔热血向抚养自己的老人告别。一心想要闯荡江湖的鬼谷子来到了当时的天子之都洛阳。虽然当时的周王朝已经渐渐落寞了,但是作为都城依然有着繁华的一面,鬼谷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还是需要有一定门路的,但是长期在山中修养的鬼谷子。初来乍到,并没有摸清门路。于是碰了一鼻子灰的鬼谷子,并没有找到令自己相当合适的职位。于是乎鬼谷子就反倒回复,复来到了自己的祖国魏国,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奉献自己一腔热血。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鬼谷子是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楗、抵峨、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主教练要修身,单独修道、修行。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鬼谷子,名为王诩,对于他的籍贯千年以来都饱受争议,其中有这样的一则关于鬼谷子身世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这样的两家人,赵家和周家分别是世代交好的邻居,赵家常年经商,而周家则世代务农,两家因为邻居的关系因此联系紧密,使得两家的关系也愈来愈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经商的赵家因为经营不善的缘故导致家中因此破产,而在那个重农轻商的年代里,周家不仅没有因此歧视,远离赵家,还对赵家慷慨解囊,对赵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让赵家十分感动,但因为早已破产的赵家根本无力回报周家,因此赵家为了能够报答周家,便将自己家中的爱女许配给了周家。

而周家也欣然接受了赵家的提议,并且在两家的约定中定下了婚约。此后不久,周家的父母因为疾病而相继去世,此后周家家境便一落千丈。而赵家便因此过河拆桥,单方面的悔婚,并且解除婚约。但周家公子与赵家小姐自小便是青梅竹马之情,面对赵家的毁约,竟心急攻心,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当赵家小姐听到自己的未婚夫因为自己家族的毁约而命丧黄泉后,便来到了周家公子的坟前嚎啕不止,并且在极度的悲伤中竟晕倒了过去,在梦中,赵家小姐隐约间见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周家公子,并且周家公子赠与赵家小姐一株稻谷,要求她带回家中。

恍惚中的赵家小姐便遵照周家公子的话,将那一株稻谷带回到了家中,当赵家小姐醒来时竟然奇迹般地躺在了家中的床上,手中竟然真的握着周家公子赠与的稻谷。

赵家小姐将稻谷煮熟吃下后,竟然意外地怀孕了,并且经过十月怀胎后诞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孩,而这名男孩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鬼谷子。

鬼谷子神秘的传说为他的身世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民间有传闻,之所以王诩会被称之为鬼谷子,其中原因便在于他的额头前有四颗排列奇异的肉痣,并且这四颗肉痣的位置刚好应验了传说中二十八星宿之一的鬼宿。

并且因为常年隐居在云梦山之中,因此被人们称之为鬼谷子,而他曾经隐居的之处也被人们称之为鬼谷。

鬼谷子的纵横术以及出色的弟子

鬼谷子的一生很少出现在民间社会之中,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云梦山中度过,除了自己的几位弟子之外,很少有人目睹过鬼谷子的真容,而这位几乎从来没有步入社会的鬼谷子又如何成为后来纵横家的鼻祖呢,甚至被道家奉为王禅祖师。

相传鬼谷子将纵横术分为阴阳两种,合纵联合为阳,形势也。达人心之理为阴,门户也。其重点在于操纵人心。

不仅如此,鬼谷子认为:不论是人还是一个国家的强大或懦弱,都存在一定程度赢的可能性,不仅可以联合多个弱者成为一个强者,也可以联合一个强者攻击多个弱者。

在这样的观念之下,鬼谷子创立了纵横家,并且在诸子百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鬼谷子的纵横术的厉害之处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其中,在鬼谷子的徒弟之中赫赫有名的纵横家要属苏秦与张仪,此二人的都是当时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与外交家,两人的口舌能力在六国之中可谓是无人能及。

据说在战国时期,因为礼崩乐坏,使得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曾经号令诸位诸侯,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在周郝王后便自此消失于历史之中,诸侯间的争霸也是愈演愈烈。

而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人,仅仅依靠自己的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而击垮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六国合纵联盟。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便骗取到了楚国大量的富饶之地。这个人便是继承了鬼谷子纵横术的张仪。

纵横术的神奇之处完全在张仪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张仪本是魏国人,他的师父便是大名鼎鼎的纵横术鼻祖—鬼谷子。在学成之后,张仪便下山与苏秦开始在各国间进行了游说,张仪对当时各国的局势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张仪对诸侯国的大王提出应该与哪些国家进行联盟,以此来对付哪一个国家,在张仪有理有据的劝说下,很快张仪便获得了许多诸侯国大王的青睐。

并且在张仪到处宣传的与秦国结盟是正道,与秦国敌对就危险的思想在当时的时代里深入人心,各国在怀揣各自利益的情况下纷纷对其他的联盟国产生了怀疑,于是张仪便利用这样的猜忌心理,逐步的瓦解了六国之间的合纵联盟。

由此可见,张仪在各国的游历间不仅改变了战国的局势,而且还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全身而退。足以看出张仪纵横术的厉害。

不仅如此,身为同门师兄的苏秦同样拜师于鬼谷子门下,苏秦凭借自己精妙绝伦的智谋,手段,在各诸侯国间变动阴阳,推动了战国历史的发展,苏秦合纵五国,并且拥有齐国,赵国,燕国相印,这样的成就后世无人能及。

因此,后世的许多人则认为苏秦与张仪二人在才能上深得鬼谷子真传,因为鬼谷子所推崇的是文兵法,所谓文兵法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法,鬼谷子认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占领一城一池,抵御近百万大军才是真正的文兵之法。

而苏秦与张仪无疑在这一点上,真正做到了鬼谷子所推崇的文兵之法,因此后人才认为此二人真正继承了鬼谷子的才识。

鬼谷子的徒弟除了这两位著名的纵横家之外,还有着其余几位让各诸侯国翻天覆地的徒弟。被誉为战国时代“总导演”的鬼谷子,其余几位徒弟又有着怎样的惊人能力呢?

在战国时期,最为盛名的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恩恩怨怨成为了历史中著名的历史事经常被人们所议论的事件,身为同门师兄弟的孙膑与庞涓是一对彻彻底底的冤家,二人相继学成之后,都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并且孙膑与庞涓二人的能力来看并不相上下,但从为人来看,庞涓的为人相较于孙膑来说便要差上许多。

对于鬼谷子这位奇人来说,在庞涓还在山上学艺之时,鬼谷子便将庞涓的为人看的一清二楚,鬼谷子对于孙膑与庞涓师兄弟二人学成即将下山时,鬼谷子深知庞涓心胸十分狭窄,若是二人一同下山,一旦孙膑过的比庞涓好时,庞涓必然会设法陷害孙膑。

因此,鬼谷子故意让庞涓先下山进行闯荡,将孙膑留在山中一段时间再让孙膑出山,并且在孙膑下山的时候还特意交给他一个锦囊,以备不时之需。

后来的事情相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孙膑下山之后,好巧不巧的是孙膑也来到了魏国,效力于魏王。因此孙膑还是引起了庞涓的嫉妒,并且处处想置孙膑于死地。使得孙膑在同门师兄的陷害下失去了双腿,成为了一个残疾人。

在面对这样危险境地,孙膑想到了曾经自己的师父鬼谷子在临走时交给自己的锦囊,孙膑将其打开后,三个大字出现在孙膑的眼前:诈疯魔。孙膑看到这三个字后,顿时明白了师父鬼谷子的意思,此时只有装疯才能够躲过一劫。

因此,孙膑便根据锦囊的提示下,假装自己疯了,为了能够让庞涓相信自己是真疯,孙膑不顾一切吃下了令人作呕的粪便,这才使得庞涓相信了孙膑,并放了孙膑。

逃出来后的孙膑来到了齐国,并且在自己能力的展示下最后赢得了齐王的信任,成为了齐国的军师,在齐魏大战之时,孙膑最终将庞涓杀害,自己的仇也成功的报了。

而反观在孙膑与庞涓的争斗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鬼谷子提前预想到庞涓对孙膑的加害行为,并且以锦囊的方式最终将孙膑解救于水火之中。

由此可见,鬼谷子的神机妙算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位既不见其形,又不见其事的鬼谷先生,虽一生极少出山,但无异于是战国局势的操盘者,“总导演”。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了解发现。

《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纵横家(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哲学观,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鬼谷子》一书,不录注者姓名。然其注多避唐讳,盖唐尹知章所注。

阅读十朝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