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宋何所有》
大宋何所有

岳飞之死

岳飞军中有个名叫王俊的副统制,打仗不怎么行,人也却反复无常没个正形,就这么个害群之马,岳飞罢相之后被秦桧和张俊知道,派人暗中勾结,由他出面诬告岳飞手下第一名将张宪谋反。

诬告信送到朝廷,张俊如获至宝,马上安排枢密院官员深入调查,没想到枢密院官员拒不听令-一眼就能看出是诬告,坚决不陪你当奸臣。

小官还挺有骨气,张俊只好换人调查,经过审理得出一堆罪名,趁着张宪和岳云到镇江述职时命人将二人逮捕下狱,押解到临安大理寺狱中。

张宪和岳云只是诱饵,秦桧真正要陷害的是岳飞,两人下狱后秦桧奏明赵构,说为了证明岳飞的清白,必须要把岳飞请回来与张宪岳云当面对质。

赵构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全部交给秦桧办理。

得到赵构的首肯,秦桧再三考虑,派了杨沂中前去宣诏岳飞回临安。

之所以派杨沂中去,是因为岳飞罢相之后又回到了庐山给母亲守孝去了,岳飞是个孝子,多年来一直没能给母亲好好守孝,如今无官一身轻便放下了所有杂念回到庐山继续守孝。但孝子岳飞毕竟是响当当的当世第一名将,派普通官员前去宣诏,万一引起岳飞警觉造成群体事件,秦桧要吃不了兜着走。

杨沂中带兵多年,虽然比岳飞韩世忠等人打仗略逊一筹,但在南宋初年也算一名骁将,在朝中地位很高。更重要的是杨沂中与岳飞有深厚的私交,岳飞多年来一直称杨沂中为“十哥”,他去了,岳飞不会有太大情绪波动。

绍兴十一年九月,杨沂中领命前往庐山,见到岳飞后两人寒暄过后,杨沂中告诉了岳飞张宪岳云被下狱之事,需要岳飞随他回临安对质澄清案情。

岳飞脸色铁青不发一言,良久,对杨沂中说自己要回后院准备一番,请十哥稍事等待。

岳飞转身离开,不一会儿一名侍女端着一杯酒出来,说是岳少保请十哥吃这一杯酒。

杨沂中忐忑不安,害怕岳飞是回后院自杀,又害怕给自己的这杯酒也是毒酒。但思来想去自己与岳飞多年交情深厚,岳飞不会这样害自己,于是端过酒杯一饮而尽。

正巧赶上岳飞从后院出来,安慰杨沂中说怕十哥等久了闷得慌才差人置酒,现在已经准备好了这就上路。

秦桧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完全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岳飞堂堂大英雄襟怀坦荡,别说是南宋朝廷,就算是龙潭虎穴又有什么不敢闯的?

绍兴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岳飞随杨沂中来到临安,赵构避而不见仍然全部交由秦桧办理,秦桧派人把岳飞领到了大理寺。

莫名其妙来到了大理寺,岳飞也不知道朝廷里这帮人唱的是哪一出。第一次来到大理寺岳飞也不熟悉不知道要怎么个对质法儿,只好随大理寺官员引导前行,结果在路上看到了颈戴枷锁、脚戴镣铐、浑身血迹斑斑的张宪和岳云。

自己的爱将和儿子受此无妄之灾,岳飞无比悲愤,厉声质问大理寺官员为何,官员也无以应对,只好把岳飞领到御史中丞何铸处,由谏官一把手亲自审问岳飞。

御史中丞何铸是秦桧的人,早在岳飞此次入朝之前秦桧就已经交代好,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给岳飞定罪。当同党要有同党的觉悟,何铸见到岳飞后便厉声质问岳飞为何要谋反。

见到张宪和岳云的那一刻起,岳飞就明白了此行凶多吉少,面对何铸的质问,岳飞没有回答,而是默默的脱下了上衣,露出了脊背上的四个大字:

尽忠报国。

史书读到这里,让人潸然泪下。

按说秦桧的党羽那肯定都是奸臣,可何铸看到岳飞脊背上的字之后大受震撼,思想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他无法想象一个彻头彻尾的忠臣怎么可能会谋反。

他可以投靠秦桧,可以为秦桧办事,但他不能昧着良心陷害忠良、遗臭万年。

本着慎重慎重再慎重的原则,何铸重新审阅了王俊的供词,发现供词对张宪岳云的指责完全是自说自话缺乏佐证,根本就构不成张宪岳云谋反的证据,更不用提岳飞的罪状了。

何铸发现这是秦桧要致岳飞于死地,于是找到秦桧,直接挑明了不愿陷害岳飞,不仅自己不愿陷害岳飞,全天下都不能陷害岳飞。

亲手提拔的亲信居然敢跟自己对着干,秦桧气不打一处来,就你何铸有骨气要保护岳飞是吧?没过多久何铸就被打发出使金国,秦桧又派了万俟卨来审理岳飞谋反案。

大奸臣一上场,可没那么客气了,上来对岳飞就是一番胡搅蛮缠式的审问,岳飞无论说什么都被对方污蔑,到最后不再回话,任凭万俟卨等人用刑,被打的遍体鳞伤。

岳飞入朝被下狱的事情在南宋当时就已经引起了舆论风暴,朝中虽然被秦桧把控,但民间议论纷纷,老百姓都在骂。韩世忠当时已经辞官退休了,听说此事后不顾朝廷退休人员不得干政的规矩,毅然跑去秦桧府上理论,质问秦桧岳飞谋反案从头到尾都是诬告,诬告之词怎能用来给岳飞等人定罪?

面对韩世忠的怒火中烧,秦桧也知道谎话编不圆,只好含糊其辞的说:

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如此草率的陷害忠良,愤怒的韩世忠怒斥秦桧说: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桧打定主意不要脸到底,韩世忠毫无办法,只好黯然离开。对于有赵构支持的秦桧来说,别说是韩世忠,就算是满朝文武天下百姓全部反对又有什么好担心的,自己的位极人臣荣华富贵谁也挡不了。只要害死岳飞宋金议和,有的人就能安安稳稳的继续当皇帝,而他也能安安稳稳的继续当宰相。

狱中的岳飞受尽了各种酷刑,但对谋反一事始终坚决不承认。为了尽快给岳飞定罪,秦桧和万俟卨又把王俊找来让他继续揭发岳飞的其他罪状。

原本张宪谋反就是王俊瞎编的,这时候又要诬陷岳飞,王俊哪儿来那么多剧本,但被秦桧顶在杠头上下不来,只好胡乱编造,终于又编出来一条岳飞与董先谈话时对皇帝不敬的言论。

得到新罪证万俟卨兴奋不已,马上派人把董先传唤到大理寺,到了大理寺一顿审问,董先坚决否认,岳飞的新罪状再次落空。

绍兴十一年十月初岳飞入朝下狱,中间秦桧万俟卨等人不断诬陷罗织罪名,可一直到腊月底所有罪名仍然无法成立,万俟卨提出处决岳飞的几项罪状由于证据链不完备,在大理寺内部被几位大理寺丞坚决抵制。

即便秦桧在中央一手遮天,但在基层政府部门依然有不少坚持公心的官员,不怕秦桧的威逼利诱,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腊月二十九,眼看着就要过年,岳飞不死宋金两国就没办法议和,不议和某些当皇帝的就过不了安稳年,秦桧在家中焦虑不安,还在琢磨着害死岳飞的法子。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最毒妇人心。秦桧的老婆王氏提醒秦桧,必须要速速了结此案,捉虎容易放虎难,他日岳飞一旦出狱洗刷冤情后果不堪设想。

既然不能通过正规的合法渠道处斩岳飞,那就来阴的。秦桧写了一张纸条派人送去大理寺给万俟卨,命令他不再走法律程序,立即秘密处死岳飞。

万俟卨一看命令来了如获至宝,立即提审岳飞,让他在罗列好的罪状上签字画押,岳飞看了看罪状,知道死期将至,提笔在下面写了八个大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岳飞被毒杀于狱中,张宪、岳云被斩首。

打了一辈子胜仗的岳飞死的时候其实相当年轻,仅仅三十九岁,儿子岳云更是只有二十三岁。如上天能假以时日,留给岳飞的时间还有很长,我相信一定还有北上收复中原的机会。

历史不能假设,民族英雄岳飞还是被害死了,在这里多说一句吧,最近的几十年来,民间一直有一股声音在呼吁不能把岳飞叫做民族英雄。其实这都是不对的,虽然我们读历史学历史一直强调绝不能用非黑即白的角度来看问题,但是具体到某些细节方面,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宋代宋金两国就是敌对国,岳飞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那就是民族英雄,不能因为后世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就否定民族英雄的地位。

相类似的,阿骨打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民族英雄,再过一千年一万年也是民族英雄。

再有疑惑的,可以去查阅查阅邓广铭教授的一些学术论著,先生早已详细阐述了各种缘由,分析论证的很清晰,值得所有有兴趣了解宋史的朋友们认真研读。

另外,戏曲中有岳飞遇害于风波亭的说法,真实历史中岳飞是在狱中遇害的,没有额外的这间风波亭。

岳飞的死,对南宋朝廷和中华民族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古往今来能打的名将很多,韩白卫霍、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多少名将如雷贯耳。但就算在名将圈子,岳飞也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因为岳飞所带的部队军纪严明。

不要小看军纪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军纪都不是名将的标配,有的名将打仗很厉害却对部下很少约束。同样偏安东南,当年东晋北伐,刘裕气吞万里如虎连续收复洛阳长安,但后来刘裕刚一返回建康,驻守长安的北府兵将领便纵兵劫掠百姓。

刘裕是名将,麾下赫赫有名的北府兵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其他军队了。事实上,古代打仗时将领都会默许战后让士兵“纵兵劫掠”,对沿途的百姓抢劫一空,士兵提着脑袋跟着将领打仗图的就是钱,朝廷的俸禄就那么多,王朝末年还经常发不出俸禄,不抢拿什么养活士兵?

事实上在当时南宋的军队军纪也不行,同为中兴四将的张俊就多次战斗后纵兵劫掠百姓,很多原北宋地区百姓被金国蹂躏一遍又被宋军蹂躏一遍苦不堪言,恨透了南宋朝廷。

但岳飞与所有将领都不一样,在岳飞心里打仗是为了克复中原,克复中原是为了拯救百姓,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那么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就一定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不是空谈,是岳飞一直在认认真真执行的军纪,史籍中有多次因士兵惊扰百姓而被岳飞处罚甚至处斩的记载,日常行军路过村落,士兵也是“夜宿民户外,晨起去,草苇无乱者”。

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以口号形式约定俗成出来的优秀军纪,是实实在在的救国救民的正义之师。九百多年后,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也有了类似的军纪和口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等等优秀品质,看似是我军首创,其实都是岳飞留下来的珍贵民族遗产。

如果中华民族的军队有军魂,那一定从岳飞开始就已经注入了我们民族的DNA中,永世不灭。

岳飞死后,摄于秦桧的威胁,尸体就在狱中,没人敢为其收尸,都等着朝廷传来指令看如何处置,是按什么标准来给岳飞办理后事。

没等到第二天传令,狱中先传出消息:岳飞尸首不见了。

岳飞是被秦桧秘密处决的,死后还要给他罗织各种罪名并公诸天下,现在尸首都没了,还怎么给岳飞泼脏水?有关部门紧急出动,但最终一无所获,岳飞尸首始终不见踪影。

直到后来孝宗为岳飞平反时,一位普通百姓上奏朝廷,揭开了岳飞尸首失踪之谜:

当年大理寺狱中有一名狱卒叫做隗顺,岳飞死后隗顺害怕奸臣再对岳飞尸首不敬,趁着夜里四下无人,背起岳飞尸首连夜出城,将其安葬在城外一座祠堂边。

岳飞身上常佩戴一块玉,隗顺将玉放在岳飞腰下,为了将来有朝一日岳飞沉冤昭雪重敛尸骨,隗顺又在岳飞安葬处种了两棵橘子树。

做完这一切,隗顺知道大理寺他是回不去了,于是连夜赶回老家隐居,临死前将岳飞尸首下落告知给了儿子。

孝宗即位后为岳飞平反,公告天下悬赏岳飞尸首下落,隗顺儿子上报当年情景,朝廷派人到临安城外祠堂寻找,果然找到岳飞遗体,重新安葬在栖霞岭山下。

岳飞幕僚黄纵之子黄元振曾编纂过一部记录岳飞生平的史籍《岳武穆公遗事》,书中记录了一小段往事,说是绍兴六年岳飞北伐伪齐的时候,有一天下了大雨路途不好走,岳飞与部将下马步行到一处寺庙避雨,眼见大家雨中行军叫苦连天,岳飞劝告众人一定要把身体锻炼好才能建功立业收复燕京。

有部将就说了,以前只知道跟着大帅要克复中原,原来不仅仅要克复中原,还要收复燕京啊。

寺庙外有一座山,岳飞望着山动情地说,你们有人去过燕京城吗?我年轻时候曾去过一次,燕京城墙之高就如同眼前这座山一样,我们此番杀贼,就要一路杀到燕京。

以前,我喜欢喝酒,喝完酒之后总是误事,后来母亲劝我戒酒,圣上也劝我戒酒,我因此不再饮酒。等我们大军向北挺进收复燕京,再直捣金贼老家黄龙府后,我要大开酒戒,与诸君痛饮一番。

史书读到这里,再一次泪流满面。

阅读大宋何所有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