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叶赫那拉》
叶赫那拉

后记

后记

我对清朝的兴趣,其实集中在前期的沙场征战和宫闱阴谋,始于皇太极,终于雍正,对乾隆我都懒得看其风流。晚清混乱,窝囊,我近代史从来考不好,本不该挑这个来写。

但我却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曾经有人挑剔我的小说,说主角都是理想化的,俊美非凡,睿智坚强,妩媚艳丽,温婉体贴。我不服,所以,我特地挑了这个既不漂亮,又没有本事的末代皇太后来写。

但是,在查资料时,我就产生了要为她翻案的愿望——叶赫那拉·静芬,《清使稿·后妃传》里,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是这样说的: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这里一共就说了她几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这其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涉及她这个人本身的,全是作为其他人的附属。不可不谓是一种悲哀。www.xinminlan.cn 老幺小说网

而相比之下,珍妃就比她幸运得多了。历史里这样写:

“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沈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

这还起码说了她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她被害的事,以及光绪对她的思念。

除了正史,更有野史。百年来,人们在各种小说、戏剧里,不断地悲叹珍妃和光绪的爱情悲剧,说珍妃如何如何的美丽聪明,勇敢坚强,而光绪是如何如何的英明睿智,大志不遂。在他们的故事里,慈禧永远是棒打鸳鸯和扼杀改革的魔鬼,而静芬,作为皇后,作为慈禧的侄女,则成为善妒,爱打小报告,爱陷害珍妃……一个彻头彻尾令人痛恨的奸险角色。

可是,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里说:“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那么静芬就是受了天大的冤枉了。

她,无辜地被选进了宫,无辜地嫁给了皇帝,又无辜地被皇帝讨厌——曾看到一点记载,说光绪其实脾气毛躁,对慈禧又不敢出怨言,就把怒火都发在皇后的身上,动不动就踢飞自己的鞋子,还有一次把死猫放进了皇后的被子里,吓得皇后大病一场……

如此无辜,更要无辜地被后人耻笑。可怜!可怜!

反观珍妃,难道真的就像野史里说的那样好吗?

《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里面提到,珍妃聪明伶俐,宫廷礼仪一学就会,因此替皇后主持继嗣典礼——和其实和该文作者所要说的,慈禧讨厌珍妃是想违背的。试想,在慈禧操纵政府的当时,她不点头,珍妃如何能僭越?更何况,对手还是慈禧的亲侄女,一个慈禧想用来拴住光绪的人。所以,只可能是,慈禧开始十分喜欢珍妃,是后来,珍妃是所为叫慈禧生了厌恶——比如照相。慈禧自己是十分喜欢照相的,但是珍妃偏偏挑在甲午失利,慈禧厌恶洋人的时候来照相,被杖责,只能怪她不识时务了。

而至于珍妃如何光绪变法。变法的问题究竟谁是谁非,太复杂,这里就不讨论了。值得一提的,是“殉难”,有不少资料记载,珍妃在殉难时,开始很“视死如归”,但一见慈禧当真要杀她,立刻就害怕了,哀求起来。怕死,人之常情也。不怪她。只不过,一些野史里把她说成大义凛然,自己跳下井去的,未免附会。

无论如何,在演绎历史时,静芬和珍妃的待遇完全不公道。究其原因,其实浅薄——

苏青在《论红颜薄命》里说:“悲剧的主角总拣美丽动人的女子来当,始能骗取观众的同情,赚得他们不少眼泪。譬如说,剧情是一个男人弃了太太,另找情人,太太自杀了,那个饰太太的演员便该比饰情人的演员漂亮得多。于是在她自杀之后,观众才会纷纷叹息说:‘多可怜哪!红颜薄命。’若是饰太太的演员太难看了呢?则观众心理便要改变,轻嘴薄舌的人们也许会说:‘这个黄脸婆若换了我,也是不要的,死了倒干净。’那时这出戏便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了,主角是那个情人,她的恋爱几经波折,终于除去障碍,与男主角有情人成为眷属了。”

静芬就是这样一个红颜悲剧的牺牲品。

有谁知道,她在慈禧和光绪的夹缝那凄凉的后宫生活。有谁知道,袁世凯逼宫,一个国家好好亡在手里的经历。

只好,我来替她翻案。

当然,我翻的有很多不尽史实的地方——比如她和光绪的和解,这就是我编造的。一方面是为了她,一方面,也是为了光绪的形象吧。他不是好皇帝,不是好丈夫,不是好男人。是个“可怜的孩子”。

还有,这篇“晚清史”,因借着这样一位没见识的皇太后之眼,未免有许多“没见识”的议论。这都是皇太后的议论,不是我的。我是历史的旁观者。

几点检讨和考证

其中有几处时间顺序是不符合史实的——比如,珍妃因照相之事被罚,是在甲午之后,慈禧是热衷洋务的,正是《马关条约》的耻辱,使得她那一阵子很讨厌洋人。珍妃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另一条是废大阿哥和袁世凯接驾。废大阿哥是在开封,而袁世凯接驾以到邢台,顺序颠倒了,皆因我想借此事来写袁世凯的狡猾,所以作“小说家言”。再有,西安变法上谕实际发在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此后新正即陆续实施,确切每一条改革是何年何月,我并不清楚,不过,为了写静芬劝光绪振作这一场,我把大部分改革都挪到了光绪二十八年。

大太监李莲英,按照清宫档案的记载,应该是李连英,不过,似乎一般小说,甚至连一些晚清宫廷回忆录中都写作“莲英”,故随小说而改。

载洵、载涛的称呼,我一直回避。因为觉得《清史稿》这个地方我没有看明白——两人分明都在溥仪登基之初就封了郡王,一个是瑞郡王,一个是钟郡王,按说,以后的记载都该称“瑞郡王载洵”和“钟郡王载涛”,就好像凡有提到奕劻,称庆亲王奕劻一样。可是,在《宣统本纪》里,载洵、载涛一直被称作“贝勒某某”——难道这两人封了王,就白封的?我也只好称他们“贝勒”了。

张兰德被人说“真是辫子”,还颇为得意。这谜底,文中我没有揭晓。其实是个掌故。说人真是辫子,犹说人“饭桶”“害人精”“禽兽”也。小德张贪财弄权,当此骂。那修建水晶宫、佛殿的钱,多半都是进了他的腰包。

汪兆铭,即汪精卫也。在这个故事里,他还是热血革命青年,那个愿为“革命之薪”的志士。他和陈璧君的故事,我只是隐晦地提了一下,虽然这时候他“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确慷慨,静芬也以为他死不投降——但是,多少年后,他“曲线救国”,静芬就没有看到了。

潼关老也不来的勤王之军,最后并没有派溥伟去请过他们,是编造的。

静芬传谕解散宗社党,一种记载是1912年3月4日,另一种记载是3月28日。

静芬去世,《清史稿》记载是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即1913年2月22日。未知是何原因,我手中的《我的前半生》里,说皇太后是三月十五的生日,七天后死去。即,是3月22日。我起初以为是“正月十五”之误,但静芬的生日,按宣统元年“辛卯,皇太后圣寿节,停筵宴,不受贺”来看,应该是正月十日,还是溥仪正月十四的生日之先。偏偏《宣统皇帝》一书,振振有辞地说:“继正月十四袁世凯派使者为皇上过生日祝寿之后,日子过得飞快,春暖花开的季节,三月,又迎来了太后的寿日。说是‘三月’,其实也是民国二年二月。”我未有见过阴历阳历的差别竟然是阴历比阳历快的。或者,是《宣统皇帝》以《我的前半生》为蓝本,所以两个一起错了?不可知。而且,最大的一个矛盾在与,溥仪坚持说,静芬的生日在他之后,可是正月十日怎么回在正月十四之后呢?大约的一个可能是,溥仪的生日在逊位后,该成了过阳历的——《清史稿》载,“(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戊子,皇太后懿旨,皇帝万寿节,俟释服后,改于每年正月十三日举行庆贺礼。”——则,民国二年时,他在阳历1月14日过了生日,而静芬则在阴历正月十日,即2月15过圣寿节。考证来考证去,只好这样将就了。

瑾妃在《尾声》里突然戏份多了起来,而且完全不似前文的端庄老实。这是根据《我的前半生》所写的。据溥仪的会议,瑾妃(后来的端康皇贵妃)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学会了慈禧的不少把戏,打太监,骂皇帝,很有一手。溥仪和她有许多矛盾。不过,瑾妃在这里毕竟不是主要人物,正文里无法交代了。

必须承认,在经历了《投海记》和《胭脂马》之后,我依然不能驾驽长篇。

《钟粹宫》篇,充斥着忧伤的情感,光绪朝三十四年,我实际写了二十年。

《慈宁宫》篇,历史人物走马灯似的上上下下,前篇的灵魂人物三个倒死了两个,静芬成为历史舞台上一个束手无策的木偶。宣统三年,我的确写了三年。

《长春宫》篇,就是一个无奈的收场,民国二年,和民国三年的一个开头,死尽了,历史还要继续下去。

叶赫那拉灭大清,通常指的是慈禧,虽然实际亡在静芬这里。可是,是谁亡了大清朝,难道就是叶赫那拉吗?

本并有想写成这样严肃的东西,所以,这个题目,和这个隐语,都是败笔。

甲申春闰二月庚申子时二刻

暨,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一日凌晨一点三十七分

《清史稿》

高阳《慈禧全传》

溥仪《我的前半生》

刘德桂《宣统皇帝》

林思云《真实的汪精卫》

唐海沂《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

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戊戌维新百年祭》

阅读叶赫那拉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