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6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7

上古有裳无裤。上古文献中有个绔字,又写作,按字音说,也就是后代的裤字。但是上古所说的裤(绔),并不等于今天所谓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13],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

的作用是御寒,《太平御览》引《列士传》”冯援(冯谖)经冬无,面有饥色”,又引《高士传》”孙略冬日见贫士,脱遗之”,都可为证。

有裆的裤子叫(kun),又写作。《释名·释衣服》说:”,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14],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司马相如在临邛”身自著犊鼻”,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古人用一块布斜裹在小腿上,叫邪幅或幅。《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诗经·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郑玄注:”邪幅,如今行也;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上古的邪幅如同汉代的行,相当于后世的裹腿。

上古的鞋叫屦,有麻屦、葛屦等。据说葛屦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屦。一般的屦是用麻绳编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捆屦织席”。[15]舄(xi)是屦的别名。区别开来说,单底叫屦,复底叫舄。《方言》说,屦中有木者叫复舄,可以走到泥地里去,不怕泥湿。

履字本是动词,是践的意思。《诗经·魏风·葛屦》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战国以后履字渐渐用为名词。《荀子·正名》:”(粗)布之衣,(xun,鞋带)之履,而可以养体。”《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古人的草鞋叫(、屣xi)[16],又叫(jué)。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敝就是破草鞋。《史记·虞卿列传》说虞卿”蹑檐簦说赵孝成王”[17],就是穿着草鞋,掮着长柄笠(相当于后世的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

屐是木头鞋。屐和舄不同,舄的底下只衬一块薄板,甚至只是复底,而屐底下是厚板,而且前后有齿。《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可见屐是有齿的。战国时代就开始有屐。《庄子·天下》提到墨子之徒”以为服”,就是屐字。但不知当时的屐有没有齿。

古书上用皮屦、革舄、革履、韦履等词来指用皮做的鞋子。皮鞋比较贵重,一般人穿不起。《说文》:”,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di)。”络就是后代所谓靴,可见靴是由少数民族传入的。

鞋字古作。《说文》:”,生革也。”可见鞋是的一种。后来鞋字变成了鞋类的总称,所以有麻鞋、草鞋、芒鞋、丝鞋等。

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