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宋朝第一名帅》
宋朝第一名帅

第190章 鸡肋

上章说到浩成的十三万大军在古北口长城外二十里处击溃了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三十万大军。

此战结束之后,据统计明军的第二军阵亡两万多人,第一军阵亡仅仅一千人左右。主要是明军的火炮火器部队威力巨大,对蒙古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虽然浩成率领第二军冒进,追击敌军,以五万对二十万,面对四倍于已的敌军,又无重火力部队支援,但是第二军的火枪骑兵发挥了高昂的战术素养与战斗意志。

而蒙古军此战伤亡十万以上,剩下二十万已逃往北方,但蒙古军队的主力犹在。

浩成也在此战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与蒙古军冷兵器对战时,虽然明军骑兵配备了火器与近战武器,但是一旦两军肉搏厮杀,火器便不能大面积发挥作用,那么这时候冷兵器的作用就异常明显。

古人在评价兵器时,常常用“一寸长一寸强”以及“一寸短一寸险”来解释各种长短兵器的主要性能和实际用途,因为古人都是从实战中总结而来,所以,这句话相当有道理。就拿此次明军与蒙古军的战斗来说,明军远距离赛贡铳火枪,近战使横刀,蒙古军远距离用弓箭,近战则使长矛,弯刀。

虽说远距离时明军骑兵占优势,可一旦双方近战肉搏,使刀的人要想砍到使矛的人,就必须突破长矛的杀伤范围,然后达到自己的攻击范围之后展开进攻,然而在这个突破过程中,使用短兵器的随时都有可能被长矛手用长矛刺中,为了不被攻击,刀手需要保持在一个更远的距离保命,而每次靠近,都要先防御长枪的攻击。

尽管明军的铳骑兵久经训练,直到如何躲避长兵器的进攻,可还是吃了不少蒙古骑兵长矛手的亏。所以浩成之前就曾想过给明军的鸟铳等轻火器上装上刺刀,但是浩成之前看过不少军事类的书籍,主要是火绳枪兵由于携带了明火(点燃的火绳和装炭火方便重新点燃熄灭火绳的火罐),出于安全考虑,在横排的密度上要比燧发枪兵(和冷兵器肉搏兵)低的多,一般一横排要求互相一米以上的间隔,这就导致火绳枪兵就算装了刺刀,肉搏作战密度也远比正常的肉搏兵低,因此其战阵肉搏能力堪忧。

其次火绳枪火力投放速度比燧发枪低太多,装填射击速度(1:2)+战场击发成功率(50:75+,注意这里说的是战场击发成功率,实验室环境火绳枪基本就是百分百),正面火力密度1:2。因此综合考虑燧发枪和火绳枪的同作战宽度下火力投放能力有1:6以上的代差级别的差距,因此火绳枪虽然有巨大的单体伤害能力,但其对敌群杀伤阻止能力太差(很容易让敌人进入肉搏距离)。

所以火绳枪兵永远都是跟着肉搏兵走(阵地防御战可能除外),火绳枪时代的作战序列比如西班牙方阵、莫里斯方阵、古斯塔夫方阵,都毫无例外的配备超过6成的肉搏兵,比如长矛手,可以对接近的敌人进行阻止和杀伤,提供给火绳枪兵慢条斯理射击的时间的血肉城墙。

又比如更强悍的肉搏兵种:刀斧手(中国)斧枪兵(欧洲)。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一个几乎用不到的武器意义非常之小,与其弄个刺刀,还不如给他们装备副武器:剑(欧洲)刀(中国)等短兵更有作战效能。

同样的,因为以上理由,在燧发枪的作战序列里,经常无所事事的长矛手等专业肉搏兵就成了被淘汰的一方,给燧发枪装刺刀,能提供几乎百分之一百的火力输入兵种(燧发)和百分之一百的肉搏兵种(刺刀),虽然燧发刺刀比不过专业肉搏武器,但完全一致的步兵装备能大幅度降低后勤支援的复杂度,同等兵力下,火力或肉搏兵员超对手一倍以上。最终长矛手在燧发刺刀为主的军队里,刚开始还习惯性配那么一小队人,但很快就彻底从步兵序列里消失。燧发步兵步兵变成火力肉搏双料全能兵种,线列时代就彻底降临了。

重要的是燧发枪可以轻易打穿2毫米的钢板,对于盔甲来说有着巨大的威胁,无论什么形制的甲胄在燧发枪面前都显得有些羸弱。所以当燧发枪加刺刀的组合进一步克制骑兵。

这次浩成还发现鸟铳等火绳枪的一个缺点,就是因为火绳枪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而这次交战,战场上就是刮起了大风,以至于浩成的部分火枪骑兵及鸟铳兵竟然有段时间无法发射火器。

其实浩成之前曾经下令让装备部部长凌浩研究燧发枪并在枪上配刺刀,但由于技术原因总是研发失败,就算浩成根据自己曾经看过历史上明代兵器专家毕懋康出版的《军器图说》,书中图文并茂地记载了一种名为“自生火铳”(这是一种撞击式燧发枪,扣动扳机,龙头下压,弹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门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铳射击)。

可是毕竟有些东西理论上你很懂,但实际操作中就会遇上不少问题,比如燧发枪的钢管看起来简单,但能造出承受膛压的钢管,所要求的工业基础可不简单,毕竟生产线的话,可不是靠铁匠就能用锤子敲出来的钢管。

其次遂发枪的那个打火石钢轮就要求有高强度,这对于古时缺乏去硫的炼钢技术是无解的,还有就是枪管,那会枪管是整个铁管钻出来的,相应的钢铁技术不达标就无法完成配件的制作。钻孔技术不过关就不能完成枪管,你要好钢就是提升炼钢技术起码的炼焦你得会吧。脱硫,把高碳钢变成低碳钢,原料的来源都是钱!

幸而目前大明的军科继承了大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的最高水平,火绳枪已经全面可以批量生产,凌浩也正积极研制燧发枪及枪上装刺刀。

三军休整了一晚上,浩成在帐内与诸将商议下一步作战行动。只见浩成坐在主位说道:“诸位,今日一战我军虽然伤亡两万,但敌军伤亡已达十万人,目前敌军已经撤退,所以下一步我们该如何行动,还请诸位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

韩国公马云先说道:“陛下,我认为,我军应该乘胜追击,直捣蒙古军老巢斡难河!绝对不可等铁木真恢复军力。”但杨偰却认为应该集中兵力攻打蒙古的首都哈拉和林。

因为哈拉和林(即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其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的地缘位置极为重要。

而且哈拉和林所在地区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这里森林繁密,盛夏时遍野开花。成吉思汗曾命汉族工匠于鄂尔浑河岸建筑都城,即以哈拉和林为城名。城南北约四里,东西约二里,大汗所居的万安宫在其西南隅,有宫墙环绕,周约二里。

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为回回区,内有市场;一为汉人区,居民尽是工匠。此外,尚有许多官员邸宅以及十二所佛寺、道观,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由于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蒙古变得日益强盛,哈拉和林也成为当时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各国国王、使臣、教士、商人来访者甚多。

不过浩成分析了下,如今蒙古的兵力总共五十多万,这一战成吉思汗虽然损失了十万人马。但是其主力精锐犹在,况且占领蒙古的成本太大确实没有多大意义。

纵观秦汉以来的中原王朝,出击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消除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以历史上的明朝为例,朱元璋在驱逐了元朝势力后,在长城以北数百里的地方设置了很多卫所,包括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卫所,卫所的存在使得明朝牢牢掌握着漠南地区的控制权,蒙古势力不得不退到漠北,从而起到了保护中原王朝的目标。所以,中原王朝的出击,基本目标都是为了自卫,防患于未然,而不是要彻底征服蒙古高原地区。

更重要的是地理环境所限,首先是越往北,纬度太高,纬度高导致气温更低,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中原王朝只在气候转暖时短暂地相比方拓垦。由于纬度高,长城之外的区域人口天然就少,而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形成的农业形式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这里缺乏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

像蒙古高原这样的地方,不仅纬度高,而且海拔也高,降水还少。除了放羊,没有其他生存的手段。因此,历代的中原王朝对于这些恶劣环境的土地是没有多少兴趣的!那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这些地区会不会受到重视呢?答案是同样不会!

以北魏为例,孝文帝迁都之后立刻开始了全盘汉化,将原来大同地区的苦寒之地彻底抛弃,毕竟有了舒适的中原,谁还去那些鸟不生蛋的地方忆苦思甜!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管理成本巨大,经营中原外地区耗费巨大入不敷出”!因为无论是汉家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王朝,在经营长城之外的土地都十分吃力。包括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的清朝,都不能保证在长城之外保持大量的驻军!

那么怎么办?历史上的王朝大多是“以夷制夷”,因为除了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唐朝虽然在漠北维持了40多年的统治,但是耗费是巨大的。因为长城以北包括东北在内的地区基本都是游牧或者渔猎民族,居无定所,这注定了这些地区不能够按照中原地区设置州府的方式进行管理。

况且,北方的游牧民族根本就是消灭不完的,匈奴走了有鲜卑,鲜卑南下有柔然,柔然西去有突厥,突厥败亡有回纥,回纥消亡契丹起,女真僭越蒙古兴!

所以,想要占领这里基本不可能,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只要这些地区的游牧民族不威胁中原就好了。相比于恶劣的漠北,南方相对而言更加适宜开拓和经营。

最后浩成与诸将决定,先将军队陆续撤回长城内,然后回到北京附近的驻地休整补充,另一方面通知各边关总兵、及卫所的守将加强防守,务必做到城与城之间的互相联防。

阅读宋朝第一名帅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