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三国之大燕崛起》
三国之大燕崛起

019章盐场

“自然是付食钱。”公孙康答道。

“一顿便饭而已,给什么钱,孙先生莫要羞辱老朽。”老丈气愤的说道:“而且这一顿饭哪里值一枚白金呀!都是些自己捕的海货。”

“因为里面有鳆鱼呀。”公孙康弱弱的说道。

鳆鱼即鲍鱼。

“鳆鱼也值不了那么多钱呀,虽然鳆鱼在远离大海的地方卖的贵,可在海边不值钱呀。

我拿鳆鱼去鱼市去卖,个头大的最多也就能卖数十钱一只,个头小的只值数钱,自家做来吃的都是个头小的。”老丈解释道。

公孙康恍然大悟,不过他还是不愿意白吃老丈的饭,可看老丈的态度,恐怕是死活都不会收钱的,于是公孙康便问道:“不知老丈家还有没有鳆鱼?”

“还有一些。”

“还请老丈将鳆鱼全部卖给我。”

“孙先生想吃鳆鱼,我送给先生几只便是。”

“这怎么成,正所谓在商言商,老丈是以捕鱼、卖鱼为生,我买鳆鱼就一定要给钱,这是规矩。”

“那行吧,我给孙先生算便宜一点。”

“不行,老丈该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一钱也不能少。”

“那好吧。”

公孙康买下老丈家的所有鲍鱼后,又对老丈说道:“我在黄城有一友人也很喜欢吃鳆鱼,还请老丈以后将所有鳆鱼都卖给我那友人,过几日我便带那友人前来拜访。”

“没问题。”老丈高兴的应了下来。

公孙康等人离开渔村后,公孙康又让卓宝驾驶马车沿海岸向东而行。

马车行驶一段距离后,公孙康从车窗朝海边眺望,只见远处海边有滚滚浓烟升起。

公孙康见状便想到:这么大的烟,莫非那里是盐场?

汉代是“煮海为盐”,先纳潮,也就是引海水入盐田。

由于我国沿海海水含盐量低,直接煮海水制盐不仅产量低,而且制出的盐苦涩且有毒,所以需要先纳潮制卤。

由于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情况下,不同时间段的潮水含盐量都会不同,因此有“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一说。

海潮进入盐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蒸发,海水中的盐便留在了盐田内的泥土中。

经过多次纳潮、自然蒸发,盐田内的泥土中的含盐量就会非常高,当含盐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开始制卤。

制卤需要先用泥土堆筑一个中空的盐漏台,在盐漏台上铺设竹、木承重,再铺设过滤用的茅草。

将盐田里饱含盐分的泥土覆盖在茅草之上,将容器放置在盐漏台下方,然后用海水反复冲淋。

泥土中的盐分被海水带出,经过矛草过滤,最终流入下方容器,成为了卤水。

最后一步便是煮盐,将牢盆架设在灶上,卤水倒入牢盆,先用大火煮沸,然而文火慢煮,最终煮出食盐。

东汉末年,盐铁官营和私营并存,官营盐为民制官卖;私营盐为民制民卖,官府收税。

公孙度夺取营州后,也是允许盐铁私营,同时也保留了官营。

公孙康对卓宝吩咐道:“卓宝,去前方浓烟升起处。”

“诺。”卓宝领命后便驾驶着马车朝浓烟升起处赶去。

卓宝驾驶马车来到浓烟升起处后,公孙康下车一看,发现这里果然是一处规模不大的盐场。

“阁下可是来买盐的?”一名中年男子迎上来,笑意盈盈的向公孙康问道。

“正是。”公孙康答道。

“阁下是第一次来我们盐场吧,敢问阁下尊姓大名?”中年男子问道。

“鄙人姓孙名聪,字孟哲。”

“在下乃是盐场管事刘林,字子繁,不知孟哲先生需要多少石盐?”

“我得先看看你们的盐品质如何。”

“没问题,孟哲先生请随我来。”

刘林随即将公孙康等人带入盐场储存成品盐之处,公孙康走到了一口大缸前面,用手从缸内抓起了一小把食盐。

公孙康观察了一下手中的食盐,发现其颗粒粗大。

公孙康又从手心里抓了一小撮食盐放进了嘴里,公孙康立刻便感觉到了浓烈的咸味,同时还感觉到了苦涩之味。

公孙康知道现在的食盐是没有经过再次结晶析出去除杂质的粗盐,其含有钡盐、氯化物、镁、铅、砷、锌、硫酸盐等杂质,不仅影响口感,而且还有可能会危害健康。

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这便是因为粗盐没有去除杂质。

公孙康看着手里的粗盐,心中激动的想到:我可以把粗盐加工成精盐来卖,一定可以大赚特赚。

“孟哲先生觉得我们的盐如何?”刘林询问道。

“勉强还行。”

“那孟哲先生可还打算购买我们的盐?”

“你们的盐一石多少钱?”

“六百钱一石。”

公孙康伸出一根手指说道:“我要五百石盐。”

刘林闻言大喜,不过随即又露出了为难之色,说道:“不瞒孟哲先生,盐场现在只有百石盐。”

“无妨,等你们凑够了五百石我再来取便是。”公孙康莞尔道,随即又对杜若吩咐道:“杜若,去车上取一金来。”

刘林闻言大喜,公孙康又对刘林说道:“我先付一金定钱,待你们凑够五百石后再来取盐。”

“没问题,孟哲先生稍待,在下这就去草写契券。”刘林对公孙康的提议并没有异议。

“先生请便。”公孙康抬手说道。

刘林草写好一式两张契券后便交给公孙康查看,公孙康快速看了一遍,见没有问题便签字画押了,并将一金的定钱交给了刘林。

刘林确定金子没问题后,便也在契券上签字画押,然后将一份契券交给了公孙康。

“不知孟哲先生居于何处?待五百石盐足够后在下好派人告知孟哲先生。”刘林询问道。

公孙康反问道:“你们产四百石盐需多少时日?”

刘林答道:“需近两月。”

公孙康闻言便在心中默算到:两个月产四百石,年产量差不多三十万斤。

公孙康随即说道:“那我两个月后再来。”

阅读三国之大燕崛起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